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
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简介
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DLEK)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它是用健康的供体角膜后板层连同角膜内皮一起替代病变的受体角膜后板层和内皮,因此又称后板层角膜移植术(pos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PLK)或内皮板层移植术(endothelial lamellar keratoplasty,ELK)。目前有两种术式,板层袋方法和带蒂角膜瓣方法。前者
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病因介绍
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适用于:
1.各种原因所致的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角膜水肿浑浊。特别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损伤引起的大泡性角膜病变、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等。
2.角膜内皮浑浊。
3.角膜后基质浑浊。
2. 禁忌症伴有浅层角膜瘢痕形成、内皮功能恢复,水肿消失,角膜也不能恢复透明性者。
3. 手术步骤1.板层袋方法
(1)开睑:缝线或开睑器均可以。
(2)结膜切开:一般在上方角膜缘剪开球结膜约8~10mm,向后分离。置上直肌固定牵引线,止血。
(3)在角膜缘后界平行于角膜缘切口,长约9mm,分离并制作80%厚度的角膜板层口袋(约9mm直径)。为准确把握分离板层的深度,先另通过一穿刺口向前房注入空气,以前房内空气与角膜内表面界面之间的反光指导板层分离。
(4)特制的角膜环钻深入角膜袋内,钻除7.0~7.5mm直径的中央后角膜基质及内皮层。
(5)供体角膜制备:供体角膜切除60%深度的前板层,保留带角膜内皮的深部板层,钻取同样大小的植片。
(6)深部板层植片置于一个事先覆盖黏弹剂的特制的勺形滑板,送到植床。
(7)前房注入空气,使植片自然贴附固定,不需缝合。
(8)缝合板层切口。目前本术式可通过约5mm的自闭式切口完成,后板层可用剪刀剪除,切口无需缝合。
2.带蒂角膜瓣方法 联合的手术操作可包括:前部玻璃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等内眼手术。
(1)开睑:缝线或开睑器均可以。
(2)表层角膜瓣制作:先去除受体角膜上皮。与Lasik手术一样,用自动板层角膜刀制作一个9.5mm 直径、160μm厚(或一定厚度)的向上方掀起带蒂角膜瓣。
(3)上直肌固定牵引线。
(4)6.5mm环钻钻除深部板层。
(5)完成联合眼内其他手术操作如需眼内联合手术操作,在完成后进行植片缝合固定。
(6)供体植片制备:先用自动板层角膜刀切除供体角膜表层。用7.0mm环钻由内皮面钻取植片。
(7)前房充填黏弹剂后,将植片放到植床上,先用10-0尼龙线在关键的地方行固定性间断缝合,再用8-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完成后拆除尼龙固定缝线。
(8)BSS液冲洗出前房黏弹剂。
(9)带蒂角膜瓣复位缝合。
4. 并发症1.排斥反应 与其他角膜移植一样会发生异体排斥,但理论上讲要比全层角膜移植反应要轻。同时,手术病例多为单纯内皮失代偿,新生血管少,通过药物治疗病情容易控制。
2.板层袋法偶有术后植片翻转,角膜内皮失代偿者。主要是术中植片固定不到位。实际上,在前房充填空气使植片保持在位,尽管气体很快吸收,植片也能牢固与受体角膜粘合。这种植片粘合的稳固性可靠且与内皮泵的作用无关。因此,术中保证植片送达植床处并被气体顶压到位,术后保持正确头位,即可防止术后植片移位的发生。
3.界面瘢痕形成。有时显微镜下显示界面之间有少量的瘢痕形成及正常的组织学愈合。无须任何处理。
4.角膜散光。用板层袋法偶有与缝线有关的散光,可达3.5D。但Melles(2000)新近报道的病例,术后平均散光仅1.54D,术后平均内皮密度:2520/mm2。术后6~12个月所有植片在位及透明,最佳矫正视力:20/80~20/20。Terry等(2001)评价了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屈光度和散光的变化,发现无明显差异。即使是用带蒂角膜瓣法,术后4个月内角膜规则散光也不超过4D。与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显示了在控制术后散光方面的优势。
5.带蒂角膜瓣法一般4周内角膜均重新上皮化。但偶有术后上皮内生角膜瓣溶解者。文献报道1例术后3个月上皮内生角膜瓣严重溶解,通过去除角膜瓣,重新缝合移植片治愈。
5. 术后护理1.板层袋方法因为需要通过前房填充空气固定植片,术后头1~2d取平卧位。
2.其他术后处理参考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