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侧显露病灶清除术
前侧显露病灶清除术简介
前侧显露途径适用于病灶局限于骶骨体,或脓肿位于髂窝的骶髂关节结核。
前侧显露病灶清除术病因介绍
前侧显露途径适用于病灶局限于骶骨体,或脓肿位于髂窝的骶髂关节结核。
2. 术前准备1.取得病人合作:骨关节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疗程较长,治疗后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多数病人有急躁情绪和思想负担。术前须深入做好解释工作,实事求是地将治疗计划及后果(包括手术次数、外固定及卧床时间、用药时间及可能功能障碍程度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以取得合作。
2.进行必要的检查:术前应仔细体检并进行胸部透视,以便发现体内有无其他结核病灶。对病期长,窦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应检查肝、肾功能。病变局部应作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脊柱结核并发截瘫应作CT检查,了解病变情况,以便进行手术设计。
3.改善全身情况:入院后应立即卧床休息,并进行卧床排便训练,以免术后由于不习惯而造成排便困难。一般来讲,结核病人的食欲较差,术前应设法增进病人食欲。尽可能加强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4.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防止病变的扩散。诊断一经确定。应开始应用抗结核药物。单种药物治疗疗效不好,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一般多将链霉素与异烟肼联合应用。链霉素的用量因年龄大小不同,5岁以下每日0.25g,5~10岁0.33g,成人0.5~1.0g,1次或分2次肌肉注射。异烟肼每日服5~10mg/kg,1次或分3次口服。抗结核药物一般应用1周以后,结核中毒症状即可开始改善;2周左右时多数病人症状好转,可以手术。对氨柳酸钠易引起胃肠症状,影响食欲,临床较少应用。但当链霉素或异烟肼的疗效不佳时,可再加用对氨柳酸钠,用量为每日8~10g,口服或静脉点滴。
对上述药物耐药的病人,可应用卡那霉素,每日2次,每次0.5g肌肉注射;利福平口服,成人每日450~600mg,1次或分3次服,乙胺丁醇日服25mg/kg,以后减量为每日15mg/kg。如与链霉素、异烟肼联合应用,疗效更好。
骨与关节结核并有窦道的病人,术前还需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控制化脓性感染,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5.局部制动:脊柱结核病人应卧硬板床或石膏床,四肢结核,特别因严重疼痛或肌肉痉挛而致关节畸形者,应作外固定或牵引,以减轻疼痛、痉挛,病人可得充分休息,并可预防病理性脱位或逐渐矫正畸形,减少手术操作困难。
6.脊柱结核、髋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创伤较大,应配血备用。
3. 手术步骤体位、切口与显露见腰骶椎腹膜外显露途径,唯切口稍低。切开皮肤和腹壁,分离腹膜后间隙,将腹膜和腹腔内容物牵向对侧直达中线,即可显露膨隆的髂腰肌脓肿。切开脓肿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大血管、神经。腰丛神经干(股神经)在上部沿腰大肌与髂肌的间隙下行,至骶髂关节附近穿到髂肌的前面,在腹股沟韧带后方进入股部;髂总动、静脉位于脓肿的内前方,由内上向外下行,均应仔细辨明和妥善保护。切忌盲目在髂肌筋膜上作t形或横切口。应于脓肿壁上部先穿刺抽得脓液后,沿针头作一小纵行切口,吸尽脓液,在手指仔细触摸检查脓肿前壁,确无条索状物或血管搏动后,逐渐钝性扩大切口;如有触及,应予分离保护。然后,刮除脓肿壁肉芽,用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伸入手指于脓腔内壁探查与骶髂关节相通的窦道,窦道小的可以在骨膜下剥离,凿除部分骨质,扩大窦道口以清除病灶。如有骶前脓肿,可将腹膜及其内容牵过中线,在脓肿壁另作切口,以清除病灶。病灶清除彻底的,可在髂骨取松质骨移植,融合骶髂关节。如臀部有脓肿,病人情况好的,可改侧卧位,在臀部另作小切口清除,如情况不好可暂穿刺抽尽脓液或留待二期手术。
4. 术后饮食适宜饮食:
1、宜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等清淡饮食。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饮酒。
5. 术后护理术后继续卧床休息。关节融合者待骨性愈合后起床活动,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
6. 注意事项除骨、关节结核的一般术前准备外,尚需注意以下各点:
1.如有副鼻窦炎、龋齿等口腔内病灶,应积极处理后手术。
2.术前3日用含漱剂消毒口腔,并用抗生素溶液进行口腔、鼻腔喷雾。
3.全身应用抗生素。
4.手术当日作颅骨牵引以稳定脊髓,防止脊髓损伤。当寰椎有严重破坏、脱位或截瘫时,牵引更为重要。幼儿或不便行颅骨牵引者,事先应做好带头石膏床(颈呈过伸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