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指由病毒所致的一组极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约占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70~80%。主要致病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160余种。在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约50-90%的支气管炎和40%肺炎患者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引起,每年引起300多万人发病,近20万人死亡,是引起一岁以下住院婴儿死亡的重要病原。
一、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导致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下呼吸道疾病(low respiratory illness,LRI)的重要致病病原,RSV病毒流行地域广,主要感染对象为5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婴幼儿,据报道每年有超过3 3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RSV病毒。出生6个月以下的婴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是严重感染和死亡的高发期,大约2%-3%RSV感染的婴幼儿需住院治疗,RSV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RSV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不充分,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因此,RSV感染的显著特征是前次感染在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能提供保护,在同一个流行季节,不同亚型的RSV可引起再次感染,即使发生多次RSV自然感染也不能诱导上呼吸道对病毒感染产生终身的免疫保护。
二、 传播特点及临床症状:
RSV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指直接将病毒接种到鼻黏膜和眼黏膜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RSV在呼吸道一般的潜伏期为 4~5天,下呼吸道症状通常出现在流涕后 1~3天,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引起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及哮鸣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喘息,进而诱发哮喘。严重的婴幼儿 RSV 感染主要在毛细支气管,表现为气管周围组织的炎症,但也可能波及到周围的组织。由于RSV喜好细支气管上皮,加上婴幼儿细支气管的特殊解剖结构,因此,婴幼儿的肺部组织在发生坏死和水肿时容易发生阻塞。所以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小于9个月的婴儿。RSV肺炎感染的开始出现鼻炎、咽炎症状,随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其他炎性物质积聚在细小支气管内,导致以咳嗽、喘鸣、发热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RSV 感染除引起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外,还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系统损害。重症RSV 感染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需机械通气支持。重症RSV 感染致死病例都存在基础疾病。RSV 感染主要引起毛细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伴充气过度、限制性肺实质病变伴弥漫性肺实变、肺内大分流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胸部影像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和明显阻塞性肺气肿,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 细支气管炎、上皮坏死、纤毛缺乏、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层和外膜水肿充血、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栓塞,导致小气道堵塞,肺内分流,气体滞留,肺顺应性下降,充气过度,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呼吸机疲劳,因而易造成喘息和呼气性呼吸困难。
我省自2009年开始的监测数据显示,约有10.78%的患者检出感染了RSV。其中住院病例中RSV阳性率(14.95%)明显高于门诊病例(5.89%)。据年龄统计,0~3岁的RSV阳性率较高,其中<1岁年龄组的阳性检出率最高(31.1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此外,老年人的RSV感染也较其他成年人偏高,可能也与老年人体弱多病,抵抗力低下有关。在监测病例中,11.76%的RSV感染患者诊断为支气管炎,10.93%诊断为肺炎病例,这两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只有上呼吸道症状感染患者。另外,监测还发现,RSV存在一定的院内感染特点。在住院病例中,多数都为RSV同时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占13.51%。混合感染可能与抵抗力低下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