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日趋突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静进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类:
1、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目前临床门诊最多见的问题是与儿童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引起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多且复杂,但主要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厌学逃学、拒绝上学(可能与学校恐怖症为连续体)、临界智力等,男多于女。各国ADHD发病率多在3%~8%之间,而典型的LD约为2%~4%,但后者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定义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如美国报道LD约为6%~15%之间,而我国的发病率似乎低很多。
2、儿童情绪障碍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国内儿童情绪障碍的报道并不多见,但近几年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二位儿童心理障碍。北美报道4~18岁儿童少年重度抑郁障碍患病率在2%~8%之间;1999-2000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心理门诊量分析显示,情绪障碍占14.1%;1999-2001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心理咨询门诊量分析显示,儿童情绪障碍占20.5%。这类问题的早期表现主要以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遗尿、学习困难、生活邋遢、睡眠问题、易激惹为特征,个别甚至可发生于婴幼儿期,典型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恐怖症及强迫症等则多为继发衍生。
3、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
临床诊断的儿童品行障碍患病率约为2%~6%,对立违拗障碍则更高,多为男童。儿童习惯性偷窃、撒谎、攻击等品行问题总是与反社会行为相关联;部分品行障碍可由ADHD发展而来,且ADHD多合并对立违拗障碍,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顽固、敌意和挑衅行为。有些ADHD儿童的问题行为本身亦可招致家庭暴力管教、学校惩罚和伙伴排斥,从而加重叛逆行为;典型品行障碍则更多的是暴力管教、溺爱放纵、父母离异、忽视、贫穷、性虐待、目睹犯罪所引致。童年期持续性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模式,往往是成年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先兆,约40%的品行障碍儿童可发展为成人期反社会人格障碍,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品行障碍儿童热衷于许多危险行为,他们是意外伤害、物质依赖、自杀、性病、违法犯罪高风险人群,他们因品行问题引致的多种原因而早亡的比例比普通儿童高出5倍之多。
4、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
发育行为儿科学将儿童期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头、屏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电脑依赖等界定为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多由发育落后、分离焦虑、虐待忽视、过度和过度干预等因素导致,核心问题与情绪障碍关联,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临床资料表明,早期“难养”气质类型婴幼儿容易引致母亲的养育焦虑或情感排斥,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和父母养育“定势”,从而诱发或加重儿童的这类行为问题。与父母分离和依恋关系损害是导致儿童抑郁和恐怖的易感因素。未及时干预矫治的儿童可能继发为其他类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5、儿童虐待
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或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或对儿童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现象。西方社区样本研究显示,儿童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1%~10.7%,性虐待发生率在9%~28%之间。虐待儿童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虐待儿童的家族似乎有重复的特征。虐待往往导致儿童严重的身心伤害,如伤残、死亡、身心发育落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恐怖、人格障碍、自杀、过早性行为、物质依赖、自虐自残等。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受虐儿童较多发展为成人期精神障碍、残忍、攻击倾向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6、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ASD成为目前全球的健康问题,WHO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设为国际孤独症关爱日。ASD是婴幼儿期发病的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狭小兴趣取向为特征的严重精神障碍。美国疾控中心报告每150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ASD,男女比约为4:1;智商在70以上的高功能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AS)约占总体患者一半以上。ASD病因未明,遗传研究陆续报道了许多相关的染色体及变异基因,但检测重复率并不高,临床上目前仍缺乏特异的生物学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法。典型孤独症几乎终生难愈,而部分AS则可以回归社会,但始终伴随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困难。
7、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
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总数高达5300万,他们当中出现教养失范、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增多,伴随而来的还有辍学和网络依赖者增多,意外伤害、出走、遭虐待和性侵犯以及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者增多。流动儿童随打工父母来到城市,因为父母收入低、生活条件较差、居无定所,其教育、卫生保健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看护人健康知识匮乏,保健喂养措施少,儿童健康状况欠佳,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利用率也偏低,在获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方面比城市固定居住儿童要差得多。
8、儿童青少年心身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与内容的变革,肥胖症、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疾病、关节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等疾病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而这类儿童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仅以肥胖为例,北京地区6~18岁儿童中代谢综合征单一组分检出率依次为:肥胖占9%,血脂异常占9.8%,高血压占9%,空腹血糖耐受损占2.45%。在儿童肥胖成倍增加的同时,既往儿童期罕见的2型糖尿病已经出现数10倍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发达地区儿童期主要类型的糖尿病。压力和紧张感是导致儿童贪食和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
9、其他
发育评估、学校心理卫生、跨文化比较研究、网络成瘾、青春期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父母养育指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均是当前值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