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蔬菜包括三类
反季节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指那些当前不在大田里出现的品类。”
反季蔬菜包括三类,“一是从遥远的南方跋山涉水运送而来的蔬菜,二是从冷库里搬出来的应急储备,三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大棚蔬菜”。
有消费者提出,之所以不买反季节蔬菜就是因为听说“都是在大棚种的,打了很多农药和催熟剂,吃太多化学的东西肯定不好”。
对于第一类,如果蔬菜是从南方运来的,那么虽然对于食用地来说是反季的,但在食物的生产地实际上是应季的,不存在反季的问题。第二类应急储备的反季蔬菜并不多见,因为适于长期储存的蔬菜并不多。最后,对于大棚蔬菜,史军解释,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光照、空气、水、温度和肥料。如今,人们通过使用化肥、大棚种植以及一些额外的补光措施完全可以满足植物种植的环境,对于植物本身来讲并没有什么影响。
大棚菜养分异于应季菜
浏览网上流传的关于反季蔬菜的危害,笔者发现网友和一些专家认为反季蔬菜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气温较高,不利于农药降解,使其大部分残留在蔬菜上。二是大棚菜光照不足,硝酸盐含量较高,食用后轻则头晕、恶心,重则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气温高反而更容易使得农药降解”,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蔬菜系副教授张余洋解释道,“但是大棚里较高的温度和湿度,病害更容易滋生,因此大棚种植对蔬菜自身的抗病性要求更高”。
对于“大棚光照不足导致硝酸盐含量较高”这种说法,张余洋表示自己对这种因果关系尚不清楚,但是光照不足确实可以使得大棚中的蔬菜特别是果实类蔬菜光合作用不够,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导致果实中养分积累与露地栽培有差异。
另外,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不时,不食”,意思即不合时宜的东西不吃。而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有“司岁备物”的记载,提示人们植物生长都有的周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植物,会导致气味混乱,徒有其形而无其质。
反季蔬菜是人为创造适宜的条件满足蔬菜生长要求,是人类农业栽培技术的进步,历史上很早就有,只是现在农业设施使用更全面。他还补充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目前我们所采用的南菜北运和高山蔬菜两种方法都是普通的栽培,没有用到大棚等设施。“我认为的自然规律是,生物给予适宜的条件就能生存。”
风味口感不佳有原因
“反季蔬菜有营养吗?为什么看着好看,却一点味道都没有?”消费者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好多香蕉看着鲜艳,剥开却发现还是硬的,估计都是催熟的。”
对于食物口感变差,史军表示:“这可能是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他举例说:“比如,大棚西红柿的糖含量确实比较低。”这是因为在27℃左右条件下生长成熟的西红柿,其中的果糖和蔗糖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下生长的同类指标。此外,温度也会影响西红柿的特殊气味,一般成熟期要在20℃以上才能更好地积累香气物质。而且即使成熟之后,储藏过程中也不能温度过低,否则会使香气物质含量迅速下降。显然,冬天的大棚不能完全满足西红柿对温暖的需求,自然会影响到果实的表现。
“为使水果能够销售到更远的市场,果实尚未完全成熟就提前采收,也导致了风味的差异。此外,的昼夜温差也是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