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一、选地
黄芪3是深性药用植物,主可深达1米以上,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保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冲积土种植,土壤的pH值以7—8为宜。前茬以地瓜、萝卜、玉米地为好,不宜选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
二、施肥和整地
1、施肥量 每667平方米施土杂肥3—4立方米,碳酸氢铵100—150千克,复合肥25—50千克。
2、施肥方法和耕地 先把腐熟好的有机肥搅细均匀地撒在地面上,用深耕犁深耕50厘米,把有机肥翻入地下。然后再浅耕20厘米,此时,把100—150千克的碳酸氢铵和15—40千克的复合以撒入20厘米深的犁沟内。在耙地前,再把留下的10千克复合肥均匀地撒在地表,然后把地表耙细整平。
3、整地 如果地块能不产生涝害,可以平垄种植。但是丘陵梯田地一定要注意“半边涝”的问题,要深挖堰下沟;对于可能产生涝害的地块,要采取高畦种植。高畦整畦的规格是,畦高15—20厘米,畦面宽80厘米播种3行,畦沟30厘米。
三、播种
1.种子处理 黄芪种子吸水能力差。不经处理的种子出芽率低。处理方法:将干种子对上2—3倍的细沙,放在水泥地上,用胶鞋底来回搓半小时,以种皮由棕黑色变暗、不伤种仁为止。搓好以后,除去细沙,在播种前用50℃的温水浸泡5—6小时,滗干水待播。浸泡好的种子如果没有播完,必须晾干,否则2—3天内就可发芽。
2.播种 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方法:播种行距一般是35—40厘米,土质好的可宽一些,土质差的可窄一些。大小行播种可采取2个小行28—30厘米、1个大行50—55厘米,这样有利于喷药、除草等作业,更有利于播种后覆盖地膜。等行距播种,行距33—35厘米,沟深2.5厘米,下种后耙平地面,种子覆土1.5—2厘米厚为宜。每667平方米用种1千克。为防止春季干燥影响出苗,播种后,在行间取土加盖在播种垄上,作成“防旱垄”,防旱垄土厚约10厘米。6—7天后除去防旱垄。再过2—3天即可出苗。除防旱垄一定要适时、及时。北方地区多春季干旱,往往出苗不齐,可采用播种后盖地膜的方法。播种盖膜后,7天出苗,15天出齐,18—20天即可除去地膜。每667平方米用地膜2.5千克即可。
四、田间管理
1、除草间苗待苗高7—8厘米,复叶达3—4片时,可按株距4—5厘米进行间苗;待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8—10厘米进行补苗、定苗。芽前除草可选用都尔、拉索等除草剂,但对黄芪小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长季节可用盖草能防除单子叶杂草。
2、排灌水 一般黄芪不浇水,若遇到特别干旱年份,可适当浇水,宜在傍晚浇一次透水。在雨季要注意疏通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烂。
黄芪
3、打顶 为了控制黄芪生长高度,减少营养消耗,应在6—7月份进行打顶,可增产5%—10%。同时,还可推迟花期,避开8月中旬以前高温引起的花而不实,提高结实率和种子产量。
4、采种 黄芪种子成熟时,荚果下垂,果皮变白,荚内种子呈绿褐色,此时即可采收。黄芪为腋生的总状花序,开花不齐,种子成熟也不一致,应适时分期采收。采种应在9—10月进行。一般采2—3次后,剩余种子随秸秆一起收获,晾干脱粒。种子收获后应及时晒干装袋,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保存。
五、黄芪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采收 膜荚黄芪在山东省当年就可采收。栽培年限超过2年的,内部易成黑心甚至成为朽,不能药用。春秋均可采收,春季从解冻后到出苗前,秋季枯萎后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好。立冬以后,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这时即可进行收刨。
2.加工 将采收的黄芪去净泥土,趁鲜去芦头近年来,商品黄芪一般在芦头以上3个节处切去,去掉须,置烈日下曝晒至半干,然后将理直,捆成小把,再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3.贮藏 用麻袋或编织袋包装,贮藏于仓库干燥处,要定期检查,防止虫蛀。虫害严重时可用磷化铝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