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 健康资讯>中医特色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发布时间:2015-08-08    来源:互联网   专题: 柴胡

**解说**对于一名医生而言,病情诊断再正确,如果没有选择好治疗的方剂,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好的方剂是**病的本保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就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经久不衰的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这张方子调达气机、舒肝解郁结、畅通三焦,它不仅可以促进五脏六腑新陈代谢,而且可以调畅人的精神情志,所以发热的疾病用它可以退热、抑郁的精神状态,用它可以解郁消愁,那么脾胃肝肠和胰腺的病变用它,可以促进代谢,妇科病用它可以调整月经和治疗带下,所以古人就说小柴胡汤这张方基本上可以左右逢源,左翼右有,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都可以用。

**解说**小柴胡汤是由柴胡10g、人参10g、黄芩15g、半夏15g、大枣10g、甘草5g、生姜两片七位中药组成的方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七味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小柴胡汤还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有能够治疗肿瘤。至于小柴胡汤为什么能够治疗肿瘤,其实它不是一个直接抗癌细胞的一个方子,因为它可以调畅情志,它可以促进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一个人五脏六腑新陈代谢正常,那么水液代谢正常,他就不会生痰,不会生湿,不会生瘀,所以这就没有癌症生长的温床。另外一个人心情愉快,整个人的精神放松,免疫机能也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它的正气就旺盛,《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小柴胡汤正是因为它可以调畅整个人体的代谢,可以调畅人体精神情志,就使癌症生长温床就没有。

**解说**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被医家们广泛运用于外感发热、胃寒、呕吐、肺水肿、肝胆实热等疾病的治疗,具体病症对症进行加减。由于**独特,它不仅对传统医家的组方用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许多现代医家也对这一方剂极为推崇。

人类认识中药,是由单味药的应用,逐渐上升到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应用的,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和发展,那么多种药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个复方,那么这就需要人类摸索很长时间,经过许多临床实践,才能够得出一个**很高的一个复方的成就,而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实,有很好很高的组方成就,这对方剂学的发展,这对组方的发展有很大的献。

从宋本《伤寒论原况看小柴胡汤所治病证的广泛性
作者:赵体浩

小柴胡汤是古今临床运用频率极高的一首方剂,其所主病证称之为柴胡证,而柴胡证又被近贤吴考FDC2视为是《伤寒论的一个特区。那么这个特区的范围究有多大亦即小柴胡汤的篇目次第、功效主治等旧况到底是个啥样这对初学者来说,恐怕还很难能系统回答,反倒极易先入为主地被现今教材所载“小柴胡汤的功效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的说法而印定眼目。实际上,现行教材的这些说法只是道出了小柴胡汤功效主治的主要方面,若详审宋本《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本来面貌,可以发现柴胡证并非少阳病所独有,小柴胡汤的功效也非仅和解和阳一端,而是其证治范围极为广泛。爰就宋本《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治情况归纳分析如下,庶能更好地掌握其运用规律。

1 少阳病枢机不利

这是小柴胡汤善主治的一个方面。宋本《伤寒论中,涉及小柴胡汤证治的条文共有17条,大部分见于相关篇章太阳篇共11条,阳明篇共3条,厥阴篇和差后劳复病篇各1条,而少阳病篇的10条原文中仅有266条一条涉及。该条云:“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显然,仅此一条就把小柴胡汤说成是少阳病的主方似嫌不够,于是喻嘉言《尚论篇又将太阳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悉归于少阳病篇讨论,嗣后不少医家乃至现行《伤寒论教材亦照效仿,从而扩充了少阳病篇的内容。至今,人们对少阳病所形成的共识,均认为其见症是在266条所述的基础上再加上96条的“四大本证”和263条的“三提纲证”。皆知,少阳在三阳之中主枢,因此可以说,少阳病的病机实质就是“枢机不利”,而小柴胡汤的功效正是“和解枢机”,故小柴胡汤就理当可治“少阳病枢机不利”。可以这样讲,小柴胡汤为运转三阳枢机的主方,四逆散为运转三阴枢机之主方,它与四逆散相呼应,构成了《伤寒论中运转三阳、三阴枢机的两大法门。其应用之效,已广为后人所验。

2 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为主

《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必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本条原出于宋本太阳病篇。因其位居太阳病篇,说明邪未完全传入少阳明标“传入少阳”四字者是266条,故仲景浑冠“伤寒五六日或中风五六日”以示仍有太阳病的存在;又因其在见症上完全是少阳病的表现,故可认为本条实际上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以少阳为主,病邪是由寒化热,病脏在肝胆脾胃而以胆胃为主,病性属半虚半实。夫邪在太阳则寒,深入少阳则热,往复出入手太少,故见往来寒热;胸胁乃肝胆之经所过,邪臻此域,故胸胁苦满;肝胆脾胃区主消化,邪入少阳胆腑,碍及亲缘之脾胃,故食常嘿嘿且喜呕也;胆热上扰,心自烦乱。至于本条中有“七或然证”和方注中有“七加减”,那是因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且三焦内连腑脏,外通皮腠,主持诸气,通调水道,故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为主的病变,症象繁多,无有定式。

3 太阳与阳明合病热结尚浅之“阳微结”

宋本《伤寒论太阳病篇条148条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条无明显少阳见症,故非少阳柴胡证可知。“伤寒五六日”而仍“微恶寒”,说明太阳表证尚存,不言发热者,当是省文;而“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证,则是阳明里热或上蒸或郁闭或碍胃所致。这种太阳表证未尽得解、阳明热结尚属轻浅的表里同病之证,即称为“阳微结”。“阳微结”乃是与阴明腑实燥热之“纯阳结”相对而言。仲景用小柴胡汤治“阳微结”之证,说明小柴胡汤具有通便效能,对此历代医家也屡有论及,如《金匮发微、《伤寒论方解及陈亦人《伤寒论求是等,均有明确指出。如果“阳微结”证服小柴胡汤后仍“不了了”,说明里热尚未刈除,自当微通其便,故云“得屎而解”。但究用何方使其得尿仲景没有明言,窃为小柴胡汤中加入芒硝或径用大柴胡汤似可。但无论怎样讲,这里有一个原则必须恪遵,即“纯阳结”可以苦寒攻下,“阳微结”只可和解达邪而不可用下。
4 少阳与阳明合病势各参半

《伤寒论229条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30条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此两条,宋本《伤寒论皆在阳明病篇,今教材移于少阳病篇。观此两条,“潮热”和“不大便”足证病已深入阳明,但又云“大便溏”、“小便自可”及“舌上白胎”,说明阳明热实并不是太甚;而“胸胁满不去”及“胁下硬满”,则是少阳枢机不利之明征;故可认为这两条是少阳与阳明合病且势各参半的一种情况。治用小柴胡汤者,旨在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FDB6然汗出而解。”

5 三阳合病

小柴胡汤不仅能够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及少阳阳明合病,即或三阳合病亦可治之。如宋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99条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为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系阳明里证。对此三阳合病之证,仲景治从少阳而以和解为主,方用小柴胡汤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自可得解。此正如方有执所言:“夫以三阳俱见病,而独从少阳以小柴胡汤为治者……是从少阳一于和而三善则得也。”至于三阳合病的妥当用药,钱天来氏明嘱当从小柴胡“加减例用之。太阳表征未除,宜去人参加桂枝;胁下满,当加牡蛎;渴则去半夏加栝蒌为是。”诚哉斯言。

6 少阳太阴合病以太阴腹痛为主

宋本《伤寒论第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是言少阳与太阴合病治当先补后和之法。伤寒症见“阳脉浮取之脉涩”和“腹中急痛”,是太阴虚寒,气血不足;症见“阴脉沉取之脉弦”,是病在少阳。总由太阴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所乘而致。似此太阴虚寒为本为主、少阳之邪为标为次之少阳太阴合病证,仲景的施治步骤是先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建立中气;之后若仍弦脉不除、腹痛未止,是为“不瘥”,说明少阳经尚有留邪,此时当以小柴胡汤和解之。由此可见,腹中痛亦小柴胡汤主治之一候,而少阳与太阳合病治当先补后和,更是仲景神妙之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条腹痛未止治用小柴胡汤,当结合第96条少阳或然证兼腹痛之治法,即宜投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去黄芩者,免使太阴寒之又寒;加芍药者,旨在柔肝和脾缓急痛。前后一贯,理无二致。

7 厥阴转出少阳之“呕而发热”

宋本《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78条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厥明病转出少阳的证治。“喜呕”是少阳病的主症,且太阳病篇149条已有“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的论述,故知本条呕与发热同见,是少阳有热、胆胃气逆所致,因而仍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治疗。此厥阴转出少阳的证治机理,钱天来氏解释得为晓畅明快。他说:“邪在厥阴,唯恐其厥逆下利,若见呕而发热,是厥阴与少阳脏腑相连,乃脏邪还腑,自阴出阳,无阴邪变逆之患矣。故当从少阳法治之,而以小柴胡汤和解其半里之邪也。”于此又知,“呕而发热”亦小柴胡汤主治之一途也。

8 热入血室之寒热如疟

宋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44条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这是妇人热入血室寒热如疟的证治。热入血室证的形成机理,是妇人经水适来之时,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与血相搏,血结不行,即所谓“其血必结”。血室瘀结,气血流行不畅,正邪分争,故见寒热发作如疟状。其治疗,仲景仍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法,俾传经云邪得除,则寒热自止,血结可散,方用小柴胡汤。审此证治,再知小柴胡汤尚可清热散血,难怪尤在泾独具慧眼地说:“热邪与血独结于血室者,血结亦能作寒热,柴胡亦能去血结不独和解之谓矣。”对于热入血室之治,尽管仲景已明确提出用小柴胡汤,但据叶天士所云“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似乎钱天来氏之说较为允当,他认为在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再“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足资参考。

9 肝胆郁热之发黄

宋本《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1条云:“阳明中风……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与小柴胡汤。”本条虽名阳明中风,实言三阳合病而以肝胆郁热为主之发黄证治。《伤寒论治热性病过程中的发黄与《金匮要略所治黄疸病都用的是小柴胡汤,二者的致黄机理均是热灼肝胆、胆汁外溢,故又可知小柴胡汤具有清肝利胆之功。事实上,现代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小柴胡汤就是具有利胆保肝和促进损伤肝细胞恢复的作用,被公认是一首治肝退黄的奇效良方。至于还能治“耳前后肿”,这与治264条之“两耳无所闻,目赤”理同,均属肝胆风火上扰、清窍不利之实热证,故仍宜使用清利肝胆之小柴胡汤。后世治疗实热性耳聋耳痛证多从少阳,包括龙胆泻肝汤在内,想来也恐怕是借鉴了此两条精神。

10 伤寒差后更发热

宋本《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第394条云:“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伤寒差后,更见发热,是体虚而邪犹未尽。治当扶正祛邪,疏利和解,方用小柴胡汤,以参、枣、草扶正,柴、芩、夏祛邪。由于本方善治半虚半实之证,具有扶正祛邪及和解运枢的特点,故今仍常用于病后低热、药后仍热、发热待查及寒热疑似之证。验案凿凿,此不一一。

综上10方面之撮,小柴胡汤治证之广泛性足见一斑。奈今人无视宋本《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条文的篇目次第,率将分见于各篇的条文移至少阳篇中,因而竭力呼喊出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的惟一方剂的偏颇口号,白白地冤柱了小柴胡的功效主治。这种集约作法和局限说法,实际上是将小柴胡汤活泼灵透的化机和主治变成了死板的教条,汩没了仲景原著所蕴含的奥义。事实上,通过拙文的俚析之后可知,小柴胡汤可治十来个方面的病证,可谓功底无量。今人更将其扩用至数十种病证,日本汉方医亦对其极为看重,现代制药工业还将其制成冲散、口服液及针剂等剂型,足见本方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洵非它方可比。人谓贺龙一把菜刀起家,我说某种程度上中医能游刃于一首小柴胡汤也可起家。 快速回复主题


小柴胡汤综述

{组成}
柴胡9-12克、黄芩8-10克、人参9克、半夏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5克。
{主治}
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太阳中风或伤寒,经水适来,续见如症状,或目暮谵,如见鬼状,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③伤寒少阳微结证。头汗出、微严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
{方解}
柴胡气质轻清,苦味薄,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本经称柴胡推陈致新,黄芩主治诸热,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能开能降,兼肋柴胡透达经中之邪,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去邪,以杜内传太阴之路,同时姜枣相伍,
可以调和营卫,通行津液,以本方证之寒热往来,皆有关营卫之故。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集辛开,苦降,甘调于一方之中,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清解邪热,又培补正气,而使三焦疏达,脾胃调和,内外宣通,枢机畅利,则半表半里之邪解,所以本方为邪在少阳胆
经的代表方剂,也是和剂的主方。
{应用}
本方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为辨证要点。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又少阳与厥阴,肝胆相连,同居胁下,表里相依,共有疏泄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少阳受邪,正邪分争,常进退于表里之间,致联系病证较多。柯琴谓“仲景独出‘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任重。临证证明,桂枝汤治证固多,小柴胡汤治疗的病证更多。
小柴胡汤中既有去祛邪清热之药又有扶正补虚之品,集寒热补泻于一方。本方药物可分三组:一组是柴胡配黄芩,为方中主药,柴胡能疏解少阳经中邪热,黄芩可轻泄少阳胆腑邪热,柴芩合用经腑皆治,同时柴胡还能疏利肝胆,条达气机使气郁得,火郁得发。二组是半夏配生姜,又名小半夏汤,因其能和胃降逆,散饮去痰,故为止呕圣药。少阳病“喜呕”呕是少阳的主证之一,故半夏生姜在所必用,同时夏、姜味辛能散,对疏通少阳郁滞也有脾益。三组是人参、甘草、大枣相配,扶中益气,本方选用此组有两意,一为扶正去邪,助少阳之气,二是补脾以防邪气之传变,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从药物性味来看,柴芩味苦,夏姜味辛,参草枣味甘合其成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既各奏其功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联系的治疗整体。
小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解热抗炎促进消化的作用,并有镇吐镇咳去痰保肝利胆镇静的作用,并有本方主要用于少阳郁热或邪在少阳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纳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特异诊断依据为项筋拘急疼痛即胸锁乳突肌触痛明显应用本方时少阳病诸证不必悉具,但见一证即可。小柴胡汤为杂病首方,有理胃土、调升降、和阴阳,疏气机之功,可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种病症。
{临床常有以下加减}:
1外感后阴阳失调证,有外感病症,祛邪伤正,补虚助邪,倦怠乏力,本方加杏仁、苡仁、白叩仁、白花蛇舌草。
2春天外感合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扁豆花6克、川朴6克、银花9克、连翘9克
3普通感冒合感冒四药卜荷、牛蒡子、羌活、公英流感合感冒群药羌活、公英、板兰、大青叶、贯众。
4急性气管炎合止嗽散。
5急性尿路感染合治肾六药白花蛇舌草、白茅、白蔹、黄柏、黄芩、漏芦
6小柴胡汤中黄芩为20克,有通畅大便之功,因小柴胡汤调阴阳,和枢机表里升降有序,津液可归肠腑不治便秘而便秘自下。
7小柴胡汤合白蛇合剂白花蛇舌草、白茅、赤芍加生石膏60克、板兰30克、连翘9克、桔梗6克,对腮腺炎合并睾丸炎,一般服4-10剂即见效。
8临床经验在治疗外感高热时一定要掌握如下原则,应用解表药时一定要以清热药,做到解表不忘邪热内结,清热不忘使邪外达,表里固病,阳明腑实宜加用大黄、玄明粉或枳实、瓜蒌,邪在半表半里宣和解表里用小柴胡汤。
9多年临床经验实践发现无论外感内伤,发病有一定规律,并且发作有时难以辩证遗方用药者选用小柴胡汤多收效.
10外感后出现胁肋疼,多为邪留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之,**可靠。
11临床上凡是见某病症发作有时,而且每次发作症状相近者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常。
12临床上以品苦为主,主诉就诊者可用小柴胡汤加沙参滋胃津加大黄通降郁火治之。
13临床上见不欲食而用健胃消食不效者可用柴胡汤加桂枝干姜少许各1-2克。
14“身之侧”少阳经所走行部位,皂刺、银花、连翘、败酱草、马齿苋合小柴胡。
15江尔逊认为小柴胡汤能疏达三焦气机。
16“无症状可辨小柴胡”,病情复杂无从入手,八法中只有和法适合。
17小柴胡汤+当归四逆汤+吴茱治冬日肢体冷凉,春日如常,历年恒发。
18小柴胡汤用于中小学生头痛,中学生头痛,多为少阴郁火。
19黄芩苦寒可清肠胃之热,味苦可燥肠胃之湿热,清肠胃之热。用量为15-20克有通便作用燥肠胃之湿。用3-6克有止泻之功,临床上对顽固性便秘的病人,可用小柴胡汤加治疗方中黄芩用量为20克。
20柴胡3-6克取升提,9-12克取疏散,15克取清热。顽固性低热,小柴胡加青蒿30克,高热明显寒热往来也可用。
21呕而发热,小柴胡主之。
22心血虚失眠,小柴胡加鸡血藤。失眠病人用小柴胡汤者可在午后之六时九时服药,用午后之阳光渐衰阴气渐进,服3、6、9、时阴势渐进,以此时顺势服药有引阳入阴之效。
23定时心悸——定悸三药云苓30克龙骨10克龙眼肉20克合小柴胡。
24定时心律不齐小柴胡加白头翁
25小柴胡加夏枯草9克方治夜半失眠。柴胡能达郁结,半夏可化痰,二物一阴一阳之气而生,姜调阴阳,黄芩内除烦热,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与半夏能交通阴阳二气治失眠,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养正,调和营卫。全方能使人体之阴阳交感,寐以时而失眠自愈,我习以此方为治每收捷效。
26柴胡三仁蛇草汤为笔者临床效方,是据临床经验总结的处方。处方由小柴胡原方疏达气机,调和阴阳,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宣上以畅中肺气升胃气则顺。白寇仁振奋脾阳运化水湿,苡米健脾清利湿热,白花蛇草解毒清热,扶助正气,本方应用于外感后阴阳失调,得前病有反复外感病史,由于治疗不当或耽误治疗致气机阴阳失调,或热病后期气机失调,主症为头晕头重、头脑不清、倦怠乏力纳少、口中粘腻不爽、脘痞、失眠、咳嗽、低热缠绵、舌苔白腻,以胸锁乳突肌疼痛为特异性症状,以补助邪,去邪则伤正,或补、泻、凉、热诸法应用不效者,故八法中唯以和法有**。三仁调整三焦,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具能提升机体免疫力。

和法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等七味药组成,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人体辨证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之说,和法就是使其无所偏。调和之义正如戴北山所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等七味药组成,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该方当时是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而设,以柴胡、生姜解表,黄芩、半夏清里,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柴胡可使邪从里出而解,生姜即助柴胡运气使邪从表出本身又可行气止呕,黄芩清中上焦表里之湿热,半夏降泻中下焦痰邪滞气;邪在半表半里是因为正气已虚邪才能从表而入,故稍加人参、大枣、炙甘草三味以补人之气血阴阳,稍加以补又不会助邪,正气足方能抗邪出。

随着和法定义范畴、作用范围的扩大,作为和法首剂的小柴胡汤也被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着眼点也从简单的半表半里转移到更广阔的八纲辨证上。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够达到很好的和法,一是在于选药,二是在于药量,所以通过对小柴胡汤中药物剂量的改变或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来加减可以达到调其寒热、平其虚实、纠其阴阳的而使其不偏。

解其表里在于柴胡,柴胡是本方君药,有疏转气机之效,气机由里及表全在于此,如只表不里,则是生姜之责,去诸味变成桂枝汤、荆防败毒散等;如只里不表,则是黄芩、半夏之责,变为半夏泻心汤主之。

调其寒热在于药性寒热相配,柴胡用量在15g以上有清热的作用,或者变柴胡为黄连,变生姜、炙甘草为干姜组成调和肠胃以治疗胃寒肠热证的半夏泻心汤,方以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以达寒热互用之效。

平其虚实在于药物攻补兼施,方中药有汗柴胡、生姜、下半夏、清黄芩、消半夏,配以具天地人三性可补阴阳气血的炙甘草、大枣、人参,可使正虚攻邪不伤正。如表未解里已虚,可转成人参败毒散补之,如表未解里已实,可去人参、炙甘草,加大黄、枳实、厚朴转为大柴胡汤攻之。

调其阴阳在于药物用量,柴胡在6g以下有升阳气的作用,加大黄芩可加大清热力度,炙甘草有益阳的作用,人参有益阴的作用。故欲补气可转为补中益气汤,欲清热可转为三黄泻心汤,欲补阳可转为炙甘草汤,欲滋阴可转为独参汤。

《金匮要略中和法的运用

**摘要**和法是八法中颇具特色的治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广泛的运用。该文归纳了《金匮要略中和法的八种分类及具体运用,指出运用和法应以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鼓舞正气为桥梁,从而平衡人体自身的紊乱和与外环境的失调关系。在充分发挥和法治疗优势的同时,将仲景的整体观、治未病观和重视人体正气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为养生治病等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和法;《金匮要略

和法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既不同于汗、吐、下诸法专事攻邪,也不同于补法专事扶正,而又不离温、清、补、泻等法的配合使用。戴天章言:“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1]”。和法在《金匮要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大体可归纳为调阴阳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调和肝脾、调和胃肠、调和寒热、调和气血、分消上下八类。

1.1 用于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选方为栝蒌桂枝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栝蒌清热生津。

1.2 用于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选方为防己黄芪汤,调和营卫,振奋卫阳使风湿外达。

1.3 用于血痹重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助阳和营、益气祛风行痹。

1.4 用于虚痨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选方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桂枝汤交通阴阳而守中,龙骨、牡蛎潜镇固涩。

1.5 用于虚痨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选方为小建中汤,甘温建中,使阴阳相生相和而病愈。

1.6 用于阳虚寒逆之奔豚气病“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选方为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1.7 用于寒疝腹中痛“心腹卒中痛”。选方为柴胡桂枝汤,以小柴胡汤调阴阳、利枢机、扶正祛邪,桂枝汤化气调阴阳。

1.8 用于营卫郁滞之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选方为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泄热利湿。

1.9 用于气虚湿盛阳郁之黄汗“身重,汗出则轻,久久必身瞤,胸中痛,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选方为桂枝加黄芪汤,以桂枝汤和营卫散外邪,和阴阳复气化,黄芪通达阳气而除湿。

1.10 用于黄疸兼表虚证“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选方为桂枝加黄芪汤,以桂枝汤和营卫解表,黄芪扶正祛水湿。

1.11 用于恶阻轻证“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选方为桂枝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和解少阳
用于热郁少阳之呕吐:“呕而发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选方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清少阳郁热而降逆止呕。

3.1 用于腹满里实兼表寒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选方为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去里实,去芍药之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寒。

3.2 用于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选方为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逐阳明,表里双解。

3.3 用于寒疝兼表证“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选方为乌头桂枝汤,双解表里寒邪,以大乌头缓急止痛,桂枝汤和营卫解表。

3.4 用于虚寒下利兼表证“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选方为“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以四逆汤温里,待阳气恢复而表证仍在再予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外邪,从而表里双解。

4.1 用于肝郁化热之奔豚气病“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选方为奔豚汤,调和肝脾,养血疏肝,补肝体畅肝用而平冲降逆。

4.2 用于妇人妊娠肝脾失调之腹痛“妇人怀妊,腹中绞痛”。选方为当归芍药散,重用芍药,使肝血足而肝气条达,健脾而除湿邪。

4.3 用于血虚湿热之胎动不安胎动下坠或妊娠下血,或腹痛,或曾经半产等,伴神疲肢倦,口干口苦,纳少,面黄形瘦,大便或结或溏。选方为当归散,养肝血而胎得养,健脾运而气血充且湿热除,使邪去而胎安。

4.4 用于妇人肝脾失调兼有水气之腹痛“妇人腹中痛诸疾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选方为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除湿。

5.1 用于胃阴受伤之胃反“胃反呕吐者”。选方为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5.2 用于热利兼呕“干呕而利者”。选方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和胃降逆,清热止利,主治其肠,兼以和胃。

5.3 用于寒饮呕吐“诸呕吐,谷不得下者”。选方为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治疗停痰宿饮,水饮上逆所致的饮食不得下。

5.4 用于胃寒气逆之哕“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选方为橘皮汤,以橘皮开达被郁之胃阳,生姜散寒通阳。

5.5 用于胃虚有热之哕“哕逆者虚烦不安,少气,口干,手足心热,脉虚数等”。选方为橘皮竹茹汤,复气虚,除虚热,降胃气而哕逆平。

5.6 用于蛔虫病“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选方为甘草粉蜜汤,意将毒药混于甘味药中诱蛔虫食后除虫,和胃缓痛。

6.1 用于寒热错杂之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者”。选方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散结除痞,通畅中焦。

6.2 用于蛔厥“腹痛,手足厥冷,吐蛔,静而时烦,得食而呕”。选方为乌梅丸,寒温并用调寒热,温脏杀虫安蛔。

7.1 用于产后气血郁滞之腹痛“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选方为枳实芍药散,入血行滞,和血止痛。

7.2 用于妇人风血相搏之腹痛“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选方为红兰花酒,活血利气止痛。

8.1 用于百合病变发热“百合病变发热者,小便短涩不利”。选方为百合滑石散,以百合养阴润心肺,滑石清热利小便而表热除。

8.2 用于肺痈之血腐脓溃“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选方为桔梗汤,分消上下,桔梗开提肺气以祛痰排脓,生甘草倍桔梗清热解毒。

8.3 用于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选方为栀子大黄汤,以豆豉清上,栀子、大黄、枳实泻热从小、大便出而清下。
《金匮要略全书运用和法的方剂共31首,占全书总方剂数的10%上,涉及病种 22种,涵盖内、妇、外各科,超过全书论述病种的50%,可见和法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广泛,用之恰当,**显著。
汗、吐、下等法,作用趋势单一,驱除病邪强调因势利导,而和法的作用趋势则因病因证而异,并非单纯发散、涌吐或导泻,也非一味补益,而是通过多法的综合而安正驱邪。如厚朴七物汤,和法是解表散寒的汗法与行气除满的下法的综合;再如乌头桂枝汤的和法是解表散寒的汗法与温阳止痛的温法的综合。和法的实现除上述多法综合而外,也可由一法实现,如以温达和,以消达和,以补达和等。如小建中汤是甘温建中而和阴阳;栀子大黄汤是上下分消而达和。和法的另一特点是常与它法配合使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和法与补法同用;芪芍桂酒汤是和法与清法同用。运用时需分清主次,方能相得益彰。和法并非孤立于其它七法之外,而是与其它七法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金匮要略以论述内伤杂病为主,病种多具病位深、病程长、虚实夹杂、表里寒热不清、累及脏腑多、病情错综复杂等特点,治疗时单纯祛邪或者一味扶正已不再适用,然此时运用和法却能恰到好处。治疗时明确病变的层次,通过和阴阳、和营卫、和脏腑、和表里、和寒热、和气血这些看似温和的治法来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鼓舞正气从而平衡人体自身的紊乱和与外环境的失调关系。和法也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尤其以治合病、并病见长,如用小柴胡汤治热郁少阳之呕吐,其目的是驱邪外出。临床使用和法需注意“和而勿泛”,当切中病机,衡其所宜,否则贻误病情,使之迁延难愈,或变生他证,危及生命。
在和法的八种具体分类中,以调阴阳和营卫运用为广泛。“若五脏元真通畅”,则人体阴阳相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当人自身的平衡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后,就出现所谓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营卫不和,邪气易凑,正邪相搏,枢机不利,升降失司,清浊逆乱,诸证皆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本原则。故中医选用药物、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心理疗法等途径治疗疾病阴阳失调的状态,其目的是恢复人体平衡稳态的属性,从而达到“人即安和”的目的,可见和法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和法不仅是治疗法则,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顺应人身,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才能保持人体本身的调和和人与外环境的协调,从而强化机体的自卫机制和自稳状态,提高抵御病邪和驱邪外出的能力。在充分发挥和法治疗疾病优势的同时,应加强仲景治未病的观点。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延治和误治的情况,尽量避免让疾病发展到错综复杂的阶段。治疗疾病时,以重视人体正气为本点,在注重扶正的基础上祛邪,令人体正气充足而通畅,则即病亦能早愈。

大小柴胡汤医理探微

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与急性胆石症都为现代医学的急性疾病。有些人叫嚣中医学不能治疗急性病这是真的吗?愚学习中医的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因为愚也没有见到过身边的医生应用中药治疗所谓的急性病。随着对中医学习与临床的加深一个个急性发热病人的痊愈,使愚感到中医学治疗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有其独到的治疗,难怪《伤寒论序言中仲景先师的金石良言不为诳语,使愚感到学习其得重要性。
愚在农村经常遇到的是发热病人,而这些发热不退患者中有一半多是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其一开始应用西药与输液还能对付过去只要久了也就几无小效。愚开始学习与研究应用中药治疗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的路途,先是应用银翘、羚翘解毒丸、汤这个时期愚的中医理论是有点,但是临床是刚刚开始都以失败而告终,再后来应用牛黄解毒丸、片有有无效,愚继续探索治疗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的救治方法从未间断。不断地从书本学习不断地从临床学习,愚回想先师生前经常学习《伤寒论从未间断自己也开始学习她。在学习到少阳证的小柴胡汤时非常合乎一些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与一些发热病人就应用起来,一时间**也不错。可是一些扁桃体炎患者还是**不太满意,特别是在高热方面退热太慢,再向何方成为愚的再次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时常看到一些患者高热不退服用一些泻下药热退病愈,能否在小柴胡汤中加大黄是否能加快退热?再遇到这类病人愚开始应用小柴胡加大黄治疗**大增,这个时期愚感到对这些患者的病情应该是辩虚实、寒热而不是简单的方证对应,再一次学习《伤寒论中的小柴胡与大柴胡汤的条文。
小柴胡与大柴胡汤不就是一虚一实、一郁一积吗?随即以大柴胡汤为主方治疗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取得了可喜的,患者一般在三剂到五剂热退痊愈。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中医学没有“炎症”一词,只有在六淫与“痰”“郁”“积”“瘀”“滞”等等中去思考,这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思维方式不能变!
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不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与七情所伤吗?一些扁桃体患者大部分都有暴饮暴食史,由于食积不化痰饮郁积化热外感六邪其病发作,其病理不就是“痰”“积”“郁”“热”吗?在一些患者中有的中气虚单单运用大柴胡汤很容易伤其中气就在其加入炙甘草、干姜以防其弊,也有一些患者除热证外还有郁滞肿胀的特别厉害加入升降散疏其气血加快了其病的痊愈过程。在治疗扁桃体取得了较好的**同时也积累了治疗胆石症的一些思路,扁桃体其郁积在“咽”胆石症其郁在“胆”,胆石症不也是“郁”“积”“湿”“热”与外感六淫的复合的结果吗?不也是大柴胡汤注意这需要临床中的“度”也就是火候为主吗?
同理应用于胆石症也取得不错的**,让一些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身体恢复了健康,以往治疗其病的弯路不知有多长,愚实感自己学习中医之路是多么艰辛也只有自学的同道所知他人难晓。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中相同的药物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四味相同,柴胡小剂量可疏肝升阳,大剂量可发散清热化郁,邪从上、外驱散;黄芩清热祛湿较其它苦寒药伤中气较轻,即清热而不甚伤胃气;半夏降逆止呕散积化痰以利中气复原,生姜止呕散寒温中;中气升降失常是脾胃气妥是其变,用人参、炙甘草以扶中气之不足是因其虚,此小柴胡汤。胃气不妥郁积甚是其实,郁积化热不去即伤阴又化火以白芍益阴敛肝扶脾,枳实破气开积降气以去其郁积火降,大黄推陈致新破除积滞去瘀生新清热降火;由于柴胡、黄芩偏于驱邪于上、外而枳实、大黄偏于下、内,半夏降逆祛痰白芍敛肝益阴以防火热焚木,生姜益胃以防中枢气机升降难复,上清下消外散内驱何愁病邪不去?
柴胡汤大小柴胡以其一个“和”字为要,和与合从字面意思是不能单一,从病机上来讲是内外邪气都俱,也就是病机复杂俱已涉及中气升降失常,按现在新名词来讲就是“内忧外患”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逐步外驱内除其病方愈。一些人所谓扬言发展中医学不能再抱住《经典不放,中医要现代化、要科学化、要发展化没有继承何言发展?岂不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谈中医现代化、化?其不为痴人说梦?一些人说中医学治疗疾病不能复制?仲景先师的大小柴胡汤不知治愈了多少病人,其方已距今两千多年如果不能重复何言能相传至今?
吾辈只有潜下心来学习继承古之《经典之学而后再去发展、发扬中医学才是正果,无继承何言发展与创新新从何而来?从旧的方向来,无旧何谈新?

漫话“柴胡先生”_豫北润物堂
  朱步先 2008-12-16 00:00
业师朱则如先生是江苏泰州名医,上世纪60年代,我有幸获其亲炙,耳濡目染,获益良多。先生精研典籍,于《伤寒论致力尤深,遭用小柴胡汤,有“柴胡先生”之美誉。爱就见闻所及,略述其心法一二。
首先,朱师特别注意去找辨证的关键和运用小柴胡汤的切人点。应诊时他望色、闻声、切脉、察舌,耐心倾听主诉,有目的地进行问诊。患者陈述病史、症状,有时杂乱无章,他能敏锐地找到辨证的眼目,当机立断,对症发药。一男性患者发病二三日,以发热、呕吐为主症前来求诊,先生通过问诊知其口苦,当即疏于小柴胡汤去人参。3日后复诊,知其药后呕吐即已,身热渐退,惟巩膜及周身黄染,尿色深黄,两胁胀痛,转予大柴胡汤加茵陈。服药1周,黄疽渐次退清,遂弃柴胡剂,改用健脾和中、养血柔肝之剂善后。患者证属黄疽,早期黄疽尚未显现,但发热、呕吐、口苦,一派少阳枢机不利、胆胃逆行之象。故用柴胡祛半表之邪,黄荃清半里之热,半夏下气降逆,恰合病机。药后热退呕止,但黄疽症情毕露,兼见两胁胀痛,乃系肝郁不达、胆道不利之象。仍用柴、荃和解达邪,积、芍破结缓痛,茵陈利胆退黄,转方用药合于法度。一般说来,发热、呕吐是运用小柴胡汤之重要着眼点,所以《伤寒论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之明文。但“呕而发热”可见于多种证候,并不具有特异性,与诸多证候鉴别之要点在于“口苦”与否。盖“口苦”乃胆热上燕之象,才需要用苦泄之品。《伤寒论中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与这些条文合参,小柴胡汤证不难辨析。关于柴、芩用量的比例,朱师一般柴胡用三钱,黄芩用二钱6g。有些医家囿于“柴胡劫肝阴”之说,柴胡用量太小,他以为药量不足则药力不逮,不易建功。
其次,朱师心目中没有伤寒、温病的鸿沟,他治疗湿温病照用小柴胡汤。当湿热弥漫三焦,出现寒热起伏,胸胁苦满,心烦,呕逆,纳减,口苦,黄等见症时,他会特别注意望舌,如果舌苔白腻罩黄,他就会成竹在胸,果断地运用此方。我体会到,他注意看舌苔,是得益于《伤寒论’’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之条文。他说,这样的舌苔说明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daifu.com/article/38470.html

您也可以通过问大夫手机版访问: 小柴胡汤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