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病中,绝大多数是没有明确病因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过去一般认为占90%左右;其他10%左右为继发性高血压,即找得到明确病因高血压,包括继发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性疾病等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很多原来病因不明确的高血压病现在都能够明确病因。其中一部分为内分泌高血压。有些高血压病人吃药以后往往满足于血压值的降低,但未达到目标值。那么高血压治疗都有哪些误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心内科的介绍。
高血压治疗的十六个误区:
误区之一:血压高一点没什么关系,不必大惊小怪。
其实,大量观察研究证实,血压即使稍微高一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对于高血压千万别采取不在乎态度一定要认真对待。
误区之二:收缩压高一点没有什么危害,只要舒张压正常就可以了。
长期以来认为高血压的危害性主要在于舒张压增高的观点应该纠正。因为,新临床研究证实,收缩压增高的危害性远大于舒张压的增高。
误区之三:老年人的血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
老年人的血压增高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为收缩压降至<150mmHg。指南又指出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但这一点在国际上有分歧,因为已经处于老化的心脏和血管更需要保护,老年人须要有和年轻人一样的血压。相同的高血压值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性要大于年轻人。
误区之四:心脑肾功能已经损害的病人不宜将血压降低。
过去曾经认为,心脑肾功能已经存在损伤的病人,血压应该高一点以便维持该脏器的血液供应,降低血压会加重缺血。当前的观点认为,对于心脑肾靶器官业已受损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更加需要积极降压,以便保护业已受损的器官,避免因血压增高而进一步恶化。
误区之五:降压药物停停吃吃,不能坚持。
高血压是一个慢性病,只有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减少其危害。停停吃吃,容易引起血压波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误区之六:血压降到正常了就应该停药,等到高起来再服药。
血压降到正常,只能说明药物的,不能说明高血压已被治愈。高血压通常须要终身坚持服药。血压稳定地正常以后,有时在严密观察下可以谨慎地小量减药,但不宜停药。否则,多数情况下血压会反弹。
误区之七:要求迅速把增高的血压降至正常理想。
求降心切,要求把增高的血压迅速降至正常理想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特别是血压在180mmHa以上的高血压病人。因为机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假如下降太快,会造成机体不适应反而出现新的症状,脏器供血会受到损害。治疗应该从小剂量降压药起步,使血压缓慢平稳下降,让机体得到新的适应和平衡,才是合理的。其实有些降压药,也不是立即发生的,需要耐心。当然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只有急性高血压病人包括伴有急性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急症高血压病人才须要住院尽快地将突然急剧增高的血压控制。
误区之八:不断变换药物品种。
“不要老是吃同样药物,以免失效。”具有这样观点的病人常主动地不断变换降压药物的品种。其实这是不对的。选择某些降压药物,获得满意后应继续坚持服用,一般不会失效,如有血压波动情况发生,应该寻找其他原因,包括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等都可导致血压波动。
误区之九:尽量不吃或少吃药,因为“是药三分毒”嘛。
确实,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药不正确会带来问题。但请大家放心,经过严格审批上市的药物,基本上都是的,不必过虑。吃药犹如生病,都不依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客观的存在,一切据需要来决定。只要需要,我们就应该在医师指导下吃药。
误区之十:中药比西药,拒绝吃西药。
这个观点需要纠正。既然是药都可以有毒副作用,因中药的毒副作用而造成致残、致死的情况也有。我们提倡吃有科学验证和的药物。
误区之十一:降压药不应该在晚上或在睡前服用。
因为临床上观察到有的病人高血压主要出现在早晨或夜间,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晚间或睡前服药是合理的,服药时间应该因人而异。
误区之十二:夏天应该停药或减药。
这只能适用于部分病人,而且限于在严密观察下小量谨慎地试探性减药,停药往往是不妥的。
误区之十三:治疗了但血压未达标。
有些高血压病人吃药以后往往满足于血压值的降低,但未达到目标值。高血压指南提出的降压目标值是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这里“以下”两字十分重要。因为目标值没有具体的下限。但注意的是,指南还提出“血压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从这段话,我们理解理想血压值应该为110/75mmHg。如果把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譬如139/89mmHg,那只是一个勉强及格的上限目标值,应该尽量把血压降得低一点,受益会较大。血压120~139/80-89mmHg,美国认为是“高血压前期”,我国指南认为是“正常高值”,总之都认为已属非正常范围。
误区之十四:误认为降压目标值就是140/90毫米汞柱。
我们从上文可以看出,“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40/90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就会增加2倍。”把降压目标值定为140/90mmHg,无疑是一个误解。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人更认为140/90mmHg是一个正常的血压值。其实血压140/90mmHg就已经达到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据现有证据,《中国高血压防指南2005年建议,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误区之十五:据偶测血压值来判断治疗。
一般血压值在24小时以内是有波动的,偶然测到的血压值一般是去找医师测量的诊室血压值往往可以导致误诊把白大衣高血压,即假性高血压当作高血压和漏诊一次血压正常把存在的隐性高血压漏了了,往往不能真实反映真实的血压情况和降压的**。目前提倡和鼓励高血压病人自备血压计,象糖尿病病人自己监测血糖那样,通过自己监测血压来了解昼夜血压的波动情况。多数病人清晨血压高,也有夜间血压增高的。如有条件,应接受24小时血压监测,对于判断降压和制订治疗方案会很有帮助。
误区之十六:凭症状服药。
有的人感到头晕、头痛等不舒服症状的时候才临时吃些降压药,没有症状时就误认为自己血压正常了,平时就不吃药,这是不对的。因为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即使高到200 mmHg以上也会没有症状,这些病人称之为适应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即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服药的依据应该是测量到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