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查找
14万三甲医院医生 3分钟接诊 智能分诊
见于弓形虫病或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由弓形体原虫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性传染病,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先天性感染远较后天性感染严重,这种感染是全身性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及眼部等多器官病变。在弓形虫的传播中意义最大的是卵囊和包囊,其次是滋养体。传染源主要是动物传染仅在特殊情况下发生。
布鲁菌病10%的病例发生非特异性皮疹,较常见的为麻疹样、猩红热样及蔷薇疹样皮疹。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传染源以家畜为主,接触传染为主要途径,它们在蜱体内有繁殖和感染的能力。
布鲁菌为一不活动、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形成。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感染疟疾的症状之一,血骨髓或痰涂片可以找到疟原虫。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
“三怕”(水声、光、风)现象是狂犬病的特征性症状。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国内报告平均66.9天。4%~10%病人的潜伏期超过半年,1%超过1年,文献中最长的一例为19年。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平均39天,下肢咬伤潜伏期平均90天)、伤口深浅(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毒力强者潜伏期短)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扩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
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说明大多数乙肝病毒的复制停止,随之病情也会由活动变为静止。抗HBE,又叫乙肝e抗体,英文缩写是HBeAb。它和HBeAg是一对相对应的抗原抗体系统。当E抗原转阴后,E抗体HBeAb和表面抗体HBsAb同时出现,表明乙肝病毒复制停止或缓慢,肝脏病变稳定。
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肝,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腮腺区前界为下颌支前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上部后突及外耳道,上界为颧弓下缘,下界平下颌角或低于下颌角 l-2cm。引起腮腺区肿大的原因很多,可以是腮腺本身的疾病,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征,还可以是非腮腺的组织如嚼肌的疾病。
乙肝e抗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指征,它的持续阳性表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因而可提示疾病慢性化,可能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E抗原,英文缩写为HBeAg,是乙肝病毒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在一般情况下,HBeAg埋藏于HBcAg内部,当HBcAg裂解时,HBeAg从肝细胞核内溶入血清,它的出现迟于HBsAg,而消失却早于HBsAg,所以是人体感染HBV后跟随HBsAg出现的第2个血清学抗原标志物。HBeAg在急性肝炎时呈一过性增高,出现于ALT上升前的潜伏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而迅速下降,最后消失。HBeAg在乙肝活动期检出率升高,表明肝细胞有较严重的损伤,病人有很强的传染性。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