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鹧鸪菜?鹧鸪菜,一种大家尤为陌生的名字,那么这种中药材都有着如何神奇的功效与作用呢?鹧鸪菜,据说对小儿驱蛔虫有奇效。那么究竟是否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呢?下面,我们就带着疑问一起来了解下吧。
什么是鹧鸪菜?
鹧鸪菜,别名美舌藻、蛔虫菜,.红藻门红叶藻科的一属。植物体小,藻体扁平,叶状或细线状,窄叶片状,分枝处常缢缩,单轴型。具中肋,中肋上常生有次生育枝。本属有6种,中国有2种,常见的鹧鸪菜,生活时紫红色,干燥后略带青色。丛生,高1~4厘米,叶状,扁平而窄细,宽约1毫米,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分裂,雌雄异株,雄配子体个体较小,囊果球状,多位于藻体上部分支点的腹面。匍匐腹部生出毛状假,鹧鸪菜繁生于温暖地区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带的岩石上,防波堤水桩以及红树树皮的阴面,产于长江口以南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沿岸。中国民间用以驱除蛔虫的药用海藻。
鹧鸪菜的身份介绍:
**别名**
蛔虫菜、乌菜、石疤《中国经济海藻志。
**药用部位**
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体。
**成份**
全藻含L-α-海人草酸与一种甙"海人草素";尚分离出甾醇,主要为胆甾醇。
**功能主治**
《纲目拾遗:"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
**原形态**
藻体丛生,长1~4厘米,紫色干燥后黑色,叶状,扁平而窄细,不规则的叉状分歧,常自腹面的分歧点生出假,借以附着于岩石上。节间为窄长椭圆形,节部缢缩。叶片的中央部位有长轴细胞,延伸至顶端,形成明显的中肋。中肋的分歧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四分孢于囊集生于枝的上部。囊果球形,生于体上部腹面的中肋上。成熟期春、夏间。 繁生于温暖地区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带的岩石上、防波堤以及红树皮的荫面。
**生境分布**
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均有分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小儿酌减;或干品研末。当晚临睡前和次晨空腹两次分服。
**注意**
凡低血压,孕妇慎用。
鹧鸪菜有啥功效与作用?详情如下:
驱虫杀虫,健脾化痰消积,安神。小儿因虫积或食积而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伴随症状有:或腹大青筋,或腹大肢瘦,或厌食消瘦,或能食而消瘦。面色枯黄,心烦意燥。能使瘦弱得小孩转为肥壮,能保小孩基稳固,四季平安,小孩成人患有寄生虫服用后能将体内之肠虫驱除,能令患者身体恢复精神愉快。
鹧鸪菜的临床应用?
鹧鸪菜的临床应用——驱蛔
据1000余例的观察,排虫总率约为84~88%。其中60%以上的病例在服药后24小时内排出蛔虫,早为3~6小时,迟达3~5天。排虫次数1~5次不等。排出虫数少1条,多达114条,多数在1~10条之间。据部分病例观察,服药后虽有虫体排出,但一般不能完全排尽。曾对93例在服药后3周复查大便,结果均有蛔虫卵,但数目较治疗前减少。因此认为服药1次不能达到治目的。据排出虫体有死有活的情况,认为本品既有驱虫又有杀虫的作用,可能当药量少时仅使蛔虫遭受刺激而被驱出,但当药量较多,作用时间较长时即起杀虫作用。或认为当蛔虫受药物刺激后先起兴奋性扰动,后渐呈麻痹状态以致死亡。小孩肠道敏感性较高,在蛔虫受刺激起兴奋性乱动时,增强了肠道腺体分泌,从而促进了肠蠕动,致使蛔虫在短期内排出体外,所以在12岁以下儿童排出的蛔虫多数是活的,且大多数在24小时排出;年龄较大者由于大脑皮层抑制性增强,排粪渐趋定时,每日大便次数减少,这样蛔虫在肠道较久,有机会与药液保持长时间的接触,故排虫多在服药3日后,排出的虫体多数是死的,有的虫体表皮有破烂现象。用法:㈠干鹧鸪菜500克,水煎3次,滤液混合浓缩成500毫升。2~5岁每次5毫升,6~10岁10毫升,11~15岁15毫升,16岁以上20毫升。于当晚临睡前和次日早饭前,或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服1次。㈡取新鲜美舌藻洗净,加盐、油调味炒作菜肴,或和鸡蛋炒食;亦可将其烘干研粉,与面粉和匀制成饼干服用。剂量:成人每次4两,8~16岁3两,4~8岁2两,1~4岁1两均为鲜品。个别病例仅服1两亦起作用,成人服2两驱出蛔虫者亦不少见。副作用:少数有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及头晕。一般均较轻微。
如何鉴别优质的鹧鸪菜?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1.取鹧鸪菜适量,经过粗提,得海人草酸粗品1-2mg,加入1-2ml 0.2%香草醛丙酮溶液,于水浴上加热,挥去丙酮,残渣加2ml 1%氢氧化钠乙醇液,显橙色。海人草酸反应。
2.取粗提物的甲醇溶液,点于滤纸上,喷以0.2%吲哚醌丙酮溶液,70℃加温后呈橙色。海人草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