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功效** 补脾肺心气阴、生津。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适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气津不足诸证。
**应用**
用于脾肺心气阴两虚证。本品能补脾肺心气阴,兼能生津。因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尤宜于热病之后,气阴两亏,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不受温补者。其作用平和,多入复方作辅助药应用。临床常用作病后调补药。用于脾气阴不足所致食少倦怠,口干舌燥,宜与山药、石斛等益脾气、养胃阴之品同用;用于气虚肺燥之咳嗽气短,痰少,宜与南沙参、麦冬等补肺气、养肺阴之品同用;用于心气阴两虚所致心悸不眠,虚热汗多,宜与五味子、酸枣仁等养心安神敛汗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氨基酸,多糖,皂甙,黄酮,鞣质,香豆素,甾醇,三萜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太子参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2.太子参之名首见于《增订本草备要,谓“形细如参条,而补性不下大参,气味功用均同人参。”其后,《本草从新谓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据二书对“太子参”形态功用的描述,所载“太子参”实为人参之小者,而非石竹科的太子参。《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 ,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检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石竹科太子参别名“孩儿参 ”,但《本草纲目在人参“集解”项下,说人参“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勿与石竹科“孩儿参”混淆。
3.本品又名“童参”。
**古籍摘要**
1.《中国药用植物志:“治小儿出虚汗为佳”。
2.《江苏药材志:“补肺阴、健脾胃。治肺虚咳嗽,心悸,精神疲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