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书中除了包含医学的内容外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其中《素问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记述。
《素问认为医生要认真研究医学理论,从事医疗实践,“通书受事众多”《徵四失论,否则,“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埋怨自己学术不精或归罪老师教得不好,那就晚了。如果造成“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离合真邪论的悲剧发生,把痛苦留给了患者,把本不该死的人给治死了,那就更应该受到道德的遣责。
鉴于此,医生必须从多方面下功夫,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各个环节上去进行深钻细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加工骨角那样切之而复蹉之,像加工玉石那样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真精。
《素问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原则,可谓“术之精”反映的一个侧面。有从八纲辨治入手的,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之治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此表里之治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至真要大论等。也有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入手的,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六元纪大论还有从调整机体平衡关系入手的,如“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至真要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阴阳应象大论等。
《素问中集中了丰富多彩的治法,可谓“术之精”反映的又一个侧面。有从整体出发而决定的标本先后和逆从正反的不同治法,在《标本病传论和《至真要大论中有详尽的论述,指出“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有从疾病的不同情况入手而采取各种不同治法的,分布于全书许多章节中。如以手法为主的针法、灸法、洗浴、熨贴、按摩《玉机真藏论、导引《奇病论等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汗法《玉机真藏论、下法《热论、清法、消法《六元纪大论、温法、补法、和法《至真要大论等和放血《三部九候论、食疗《病能论、隔离《刺法论、康复《热论等其它方法。
《素问中汇集了精要的药物学知识,这也可以认为是“术之精”的反映。它运用了谷、生铁落、血余炭、泽泻、鸡矢白、乌贼骨、佩兰、辰砂、雄黄、雌黄、金箔等多种动物、植物、矿物作为治病的药物,并制成汤、丸、散、膏、丹等多种供内服和外用的不同剂型,有的用于疾病的预防,有的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开创了我国方剂学的先河,而且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药物的认识也达到了相对臻善的程度,指出药物的性味与其作用于人体部位的关系是“味厚者为阴”,“阴味出下窍”;“气厚者为阳”,“阳味出上窍”《阴阳应象大论;与治疗的关系是“味厚则泄,薄则通”;具体作用是“甘缓”、“辛散”、“酸收”、“苦燥”、“淡泄”、“咸泻”《至真要大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