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求助:及时用手机或电话咨询实时指导,并联系附近的医院准备抢救措施,在24小时内及时使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较好。
4.吮吸:用嘴吸出伤口内的蛇毒,每吸一次后要用清水漱口,但应注意吮吸者需无口腔黏膜及唇部溃破症状。
3.冲洗: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毒牙并反复冲洗伤口;在伤后1~2小时内,在伤口处划开长2~3厘米的十字切口,深达真皮以下;若能及时找到冰块,应将冰袋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以减慢蛇毒的吸收。但应注意,血液毒型毒蛇咬伤者不宜做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
2.结扎: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可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阻断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简单的办法是在伤口向心脏方向约3~5厘米处用绳子、绷带甚至布条结扎,15分钟放松1分钟。另外,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
1.烧灼:时间烧灼伤口,用打火机、火柴、铁丝、木棍等都可以,使毒素在高温下变质。
如果无法判断是否为毒蛇所咬时,建议按毒蛇咬伤急救。被蛇咬时应保持镇静,并争分夺秒地对伤口进行现场处理:
急救处理分五步走
如何判断咬人的蛇是否有毒?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若蛇咬人后迅速逃走,则应观察伤口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一般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 4对毒牙痕迹,而且周围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并伴有剧痛、灼痛或麻木感,伤口处发黑、发紫、局部麻木、流血不止。而被的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
现场急救要争分夺秒
应对
混合型:主要“元凶”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淤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此类伤员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
血液毒型:主要“元凶”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淤斑,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病人可伴头痛、恶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疼痛和高热。由于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亡率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但若治疗过晚后果则很严重,且治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神经毒型:主要“元凶”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伤口局部出现麻木,丧失知觉或轻微痒感,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可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如抢救不及时病人可迅速死亡。一般受伤后的~2天为危险期,及时救治后症状能较快好转且不留后遗症。
大多数人对毒的分类没什么概念,被咬伤后出现明显症状者往往较被重视,而症状不明显者则以为而不放在心上。被毒蛇咬伤后并不一定会有十分明显的症状,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有明显的关系,大致可从以下三大类进行判断:
局部症状不明显切莫大意
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些人被蛇咬伤后短时间内症状并不明显,但同样会致命。“被毒蛇咬伤,死亡率高达10%。现在除了乡下人,越来越庞大的有车一族会在节假日到野外游玩,与蛇“狭路相逢”时若惊慌失措不懂得应对,很容易出现险情。因此,他建议在野外劳作或旅游者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草帽,好手里拿棍子,经过蛇类可能出现的草丛、树林、溪畔时,应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如果遇到毒蛇,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它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自卫。若确知会有毒蛇威胁,可在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服蛇伤解毒片。
每年夏天被蛇咬伤的患者都比较多,特别是广东和广西地区,各种毒蛇常会于夏秋季节出没于森林、山区和草地中。有些病人被蛇咬伤时症状并不明显,但送到医院时已呼吸困难,病情危殆,明显缺乏现场及时急救的常识。
入夏蛇伤患者增多
若不慎被咬又无法判断是否毒蛇咬伤时,应按毒蛇咬伤急救,时间烧灼伤口,然后在伤口向心脏方向约3~5厘米结扎, 及时赶往附近的医院抢救,在24小时内使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治疗。
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这些能置人于死地的毒蛇在夏秋季节常出没于南方的森林、山区和草地。在野外劳作或喜欢到野外旅游探险者,应穿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