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其他科室>新月状溶骨性缺损

新月状溶骨性缺损

症状名称 :
新月状溶骨性缺损
就诊科室 :
其他科室
相关检查 :
肿瘤相关抗原
相关药品 :
注射用卡铂

详细介绍

  • 介绍

    新月状溶骨性缺损:角化棘皮瘤在放射线下其特点为新月状溶骨性缺损。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又称皮脂软疣或假癌性软疣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变。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人好发。

    由于本病开始于曝光区,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认为本病系继发于长期日光损伤。此外,化学致病物质,如焦油、沥青、足叶草脂亦;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一些损害中发现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张病毒感染者其他亦有遗传因素,与角化棘皮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者。

  •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本病开始于曝光区,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认为本病系继发于长期日光损伤。此外,化学致病物质,如焦油、沥青、足叶草脂亦;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一些损害中发现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张病毒感染者其他亦有遗传因素,与角化棘皮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者。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不少人根据免疫组化研究,P53肿瘤蛋白表达的检测与文献上鳞状细胞癌的报告相同,从而认为角化棘皮瘤为一种退行性鳞状细胞癌亚类,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症细胞浸润大多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与鳞状细胞癌的炎症浸润细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关联。

    病理表现为:

    1.早期

    可见表皮凹陷呈火山口样,其中充满角质,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规则地向真皮内延伸,这些表皮突与周围的间质分界不清,并含有不典型细胞和许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2.发育成熟期

    病变中心部位可见大而不规则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满角质,两侧表皮像口唇状或拱壁状伸展于凹陷处,两侧基底部表皮呈不规则性增生,并可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较早期病变为轻。

    3.消退期

    表皮增生停止,火山口样表皮凹陷逐渐变平,角质消失,基底部大多数细胞发生角化 。

  • 预防

    (一)治疗

    本病虽可自愈,但不能预测其消退时间。更重要的是本病与1级鳞癌即使活检后亦不易明确鉴别,因此活检切除或刮除和电灼疗法直径小于2cm的损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必要的。

    损害内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损害内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注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莱霉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损害内注射,可使损害在注射20天后消退。巨大角化棘皮瘤用足叶草脂及安息香复合酊治疗有效。巨大和顽固性皮损,如发疹性,巨大多发性或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可内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及环磷酰胺治疗。甲下角化棘皮瘤可选用放射疗法。

    (二)预后

    本病可自行消退,但需数年。治疗可缩短病程,愈后有瘢痕。

  • 检查

    可分4型,即单发性、多发性、发疹性和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

    1.单发性角化棘皮瘤(solitary keratoacanthoma):皮损迅速增长,在3~8周内从1mm的斑疹或丘疹可发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圆屋顶形、皮肤色结节。结节表面可见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损光滑发亮与周围界限清楚,表面可见毛细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见,有些类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则呈结节增殖性外观,火山口样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径大于2cm,常侵犯鼻和眼睑。甲下角化棘皮瘤罕见,有触痛,呈破坏性火山口状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损伤,甲下损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引起其下方的骨破坏。在放射线下其特点为新月状溶骨性缺损,不伴发硬化症或骨膜反应。单发性角化棘皮瘤好发于曝光区,如面中部、手背和臂部,其他如臀部、大腿部、阴茎、耳和头部亦可受累。女性手背部损害较少,小腿部损害常见。口腔黏膜罕见。多见于中老年,男较少见。本病有趣的特点为迅速增长约需2~6周,继之在2~6周内保持稳定,最后在2~6周后自行消退,遗留轻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损害需6个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据估计约5%的损害可复发。

    2.多发性角化棘皮瘤(multiple keratoacanthoma):此划角化棘皮痛常称为Ferguson Smith型多发性自愈性角化棘皮瘤,临床上和组织学上与孤立性皮损相同。皮损数目不等,通常为3~10个,局限于某一部位。本病好发于颜面、躯干和阴部。多见于青年男性。

    另一型家族性泛发性角化棘皮瘤已被报告,称Ferguson Smith型自愈性鳞状上皮瘤(Ferguson smith type of self-healing squamous epithelioma)。本型不同之处在于剧烈瘙痒,持续多年,易误诊为结节性痒疹。

    3.发疹性角化棘皮瘤(eruptive keratoacanthomas):此型角化棘皮瘤的特点为泛发性圆屋顶状皮肤色丘疹性发疹,直径2~7mm。皮疹数目多,但掌跖不受累。口腔黏膜可被累及。有些以剧烈瘙痒为特点,可见双侧睑外翻和口部狭小。有些损害特别是肩部和臂部的某些损害呈线状排列。本型较其他型角化棘皮瘤免疫抑制发病率较高。已有报告伴发红斑性狼疮、白血病、麻风、肾移植、光化学疗法、烧伤和放射治疗者。夏日病情恶化,再次说明紫外线与本病发病有关。

    4.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sentrifugum marginatum):本型不常见,1962年首先由Miedzinski和Kozakewicz报告,其特点为皮损进行性向周围扩张,同时中央治愈,遗留萎缩。皮损直径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胫前区。本型与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瘤不同之处在于本型无自愈倾向。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