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皮肤性病科>挛缩性瘢痕

挛缩性瘢痕

症状名称 :
挛缩性瘢痕
就诊科室 :
皮肤性病科
相关检查 :
皮肤试验
相关药品 :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

详细介绍

  • 介绍

    挛缩性瘢痕是以其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命名的疤痕。多见于深度烧伤愈合后,由于疤痕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疤痕挛缩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应及早处理。一般采用植皮或其他手术治疗。

  •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瘢痕组织的异常生长与众多因素有密切关系。瘢痕是人体自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既是创伤的愈合过程,也是愈合的必然结果。愈合历经3个阶段。

    1.渗出阶段:创口部血浆、淋巴液、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渗出。通过吞噬、移除、吸收等作用和辅助受损细胞释放的酶所引起的自溶过程,清除坏死组织和沾染的细菌、异物等,并由纤维素形成的网状结构将创口的表层和深层初步黏合在一起。临床见创口局部微显红肿。

    2.胶原阶段:随炎性渗出之后,逐渐出现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成纤维细胞在甘氨酸、羟脯氨酸,羟赖氨酸等物质的参与下逐级聚合形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有高度的韧性,使创口的抗张力强度增加。此时皮肤瘢痕色淡红,稍隆起,硬韧,有痒痛等感觉。

    3.成熟阶段:胶原纤维不断合成,同时又在胶原酶的作用下,不停的分解。约经1个月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渐趋平衡。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逐渐成为排列整齐有序的束状,毛细血管闭塞、数量减少,皮肤瘢痕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化。临床可见瘢痕充血消退,颜色较正常肤色稍深,或呈略浅的粉白色。瘢痕较前平坦,质地渐趋柔韧,基质日益松动。

    综上所述,瘢痕疙瘩的发生与“特殊体质”有关,故临床上有“瘢痕体质”之说。在病因学上,创伤、感染或炎症、皮肤张力增加、局部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家庭遗传倾向等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但临床上相当一部分病人瘢痕疙瘩发生于正常皮肤上而无明确外伤史。

    (二)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的研究发现,瘢痕疙瘩中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B表达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连蛋白的合成增加(图1)。目前推测,在某些细胞因子或其他一些介质的作用下,真皮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被激活而降解功能却降低,由此导致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真皮内过度积聚而发病。

  • 预防

    手术治疗挛缩性瘢痕,包括注意选择手术时机,彻底解除挛缩,妥善修复创面,和进行适当的术后处置等步骤。

    手术时间一般不宜过早,应待瘢痕稳定,已进入成熟阶段,基底松动后进行。过早手术,正常解剖层次由于瘢痕粘连,往往不甚清晰,易发生误伤,且出血也较多。但如在眼睑或口周等部位,为了保护视力或解决进食困难时,应尽早手术。目前在烧伤的后期修复治疗中,对发生于功能部位的瘢痕挛缩,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以免出现继发畸形,尤其是儿童时期。在等待手术时机期间,如为四肢关节部位的挛缩瘢痕,应指导伤员进行积极的功能活动锻炼,并辅以按摩、理疗、体疗等,以阻止挛缩的进展,促进瘢痕的软化松动,和防止关节的僵化。

    彻底解除挛缩,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步骤。四肢部位宜在充气止血带下进行,可以减少出血,使手术野清晰,加快手术进度。经与挛缩纵轴相垂直的切口起始松解,循瘢痕和正常组织的分层层次逐步进行剥离。在此过程中,由助手扶持,保持挛缩的紧张状态,以利手术操作.随见创面不断扩大,直至挛缩完全解除。其问,在四肢部位,有时还需行肌腱延长、关节囊的切开、关节韧带的切除等辅助性手术,才能达到充分的松解。松解中可以顺势施加适当外力,但切忌用暴力牵拉,强求关节复位,以免发生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撕裂伤。确实无法复位者,可据情行术后牵引,或关节成形或融合术。复位后如不稳定,小关节可穿入克氏针作2~3周的短期制动。较大关节,则须手术后用石膏绷带制动保持。瘢痕应以全部切除为原则,但如面积过大或供皮区受限时,也可在充分松解挛缩的前提下大部切除。位于关节两侧的创缘,如不在侧中线时,须切成锯齿状。

  • 检查

    临床上常见的因疤痕挛缩造成的畸形有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疤痕挛缩畸形及各关节的屈侧或伸侧挛缩畸形等。其中在关节屈面的条索状疤痕挛缩,如经较长时间,挛缩疤痕两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逐渐伸长,成为蹼状的疤痕挛缩,称蹼状挛缩疤痕。此种蹼状疤痕较大者常见于颈前侧、腋窝、肘窝、踝关节等处,较小者可见于内眦角、外眦角、鼻唇沟、口角、指蹼等部位,部分在体表孔道的开口处呈环状出现,造成其口径狭窄,影响正常功能。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