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精神科>无羞惭感

无羞惭感

症状名称 :
无羞惭感
就诊科室 :
精神科
相关检查 :
血常规
相关药品 :
盐酸氟西汀胶囊

详细介绍

  • 介绍

    无羞惭感常见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人。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病因

    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

    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 预防

    本研究结果提示,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型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因此,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首先要从孩子的父母和将成为父母的人们做起,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倡导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的情感,多沟通引导,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而尽量减少人格障碍及犯罪的发生、发展。

  • 检查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