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 健康资讯>疾病知识 >棘球蚴病(包虫病)的诊断

棘球蚴病(包虫病)的诊断

发布时间:2024-05-14    来源: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诊断方法

  1. 影像学诊断

  (1)囊型包虫病的B超诊断与分型:囊型包虫病在B超影像中分为六型,即囊型病灶(CL型)、单囊型(囊型包虫病Ⅰ型)、多子囊型(囊型包虫病Ⅱ型)、内囊破裂型(囊型包虫病Ⅲ型)、实变型(囊型包虫病Ⅳ型)和钙化性(囊型包虫病Ⅴ型)。

  1)囊型病灶:囊壁不清晰,含回声均匀内容物,一般呈圆型或椭圆型。

  2)单囊型:棘球蚴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呈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液性暗区。棘球蚴囊壁与肝组织密度差别较大,而呈现界限分明的囊壁。本病的特异性影像为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出现“双壁征”。B超检测棘球蚴囊后壁呈明显增强效应,用探头震动囊肿时,在暗区内可见浮动的小光点,称为“囊沙”影像特征。

  3)多子囊型:在母囊暗区内可呈现多个较小的球形暗影及光环,形成“囊中囊”特征性影像。B超或CT显示呈花瓣形分隔的“车轮征”或者“蜂房征”。

  4)内囊破裂型:肝包虫破裂后,囊液进入内、外囊壁间,出现“套囊征”;若部分囊壁由外囊壁脱落,则显示“天幕征”,继之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折,漂游于囊液中,出现“飘带征”。

  5)实变型:棘球蚴囊逐渐退化衰亡,囊液吸收,囊壁折叠收缩,继之坏死溶解呈干酪样变,B超检查显示密度强弱相间的“脑回征”。

  6)钙化型:包虫病病程长,其外囊肥厚粗糙并有钙盐沉着,甚至完全钙化。B超显示棘球蚴囊密度增高而不均匀,囊壁呈絮状肥厚,并伴宽大声影及侧壁声影。

  (2)泡型包虫病的B超诊断与分型

  1)浸润型:B超显示肝脏增大,探及低密度与高密度共存的回声光团,周围边界模糊,后方声束衰减。

  2)病灶钙化型:多房棘球蚴在侵蚀肝组织的过程泡型包虫病病灶中发生钙盐沉积,早期即出现点状钙化颗粒,随着病程延长,钙化颗粒融合成絮状或不规则的大片钙化灶。B超显示在肝内探及低中密度占位病变,内有散在钙化点或不规整的大片钙化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3)病灶液化空洞型:多房棘球蚴增殖成巨块病灶,其中心部因缺血坏死,液化成胶冻状,形成形态不规整的坏死液化空腔。B超显示在不均质强回声光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无回声的大块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呈“空腔征”。

  (3)包虫病的X线特征影像

  1)肺囊型包虫病:直径小于2cm肺包虫为密度较低、边缘粗糙、模糊不清的球形阴影。较大的棘球蚴囊轮廓清晰,边缘整齐,界限锐利,密度均匀,圆形、卵圆形或有切迹呈分叶状、单发或多发的孤立的囊性阴影。由于棘球蚴囊的挤压可出现气管、心脏的移位。肺下叶的棘球蚴囊可出现随呼吸而变形的特征(包虫呼吸症)。

  2)肝囊型包虫病:腹部平片显示肝脏轮廓增大,肝顶部棘球蚴囊使右膈隆起或突入胸腔。较大的棘球蚴囊可使膈肌升高,呼吸移动度减弱,甚至挤压心脏左移。肝中下部的棘球蚴囊膈肌抬高不明显,在肝下缘可见密度较高的半球形阴影。棘球蚴囊钙化时可见钙化影。

  (4)包虫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特征影像

  1)肝囊型包虫病:较大的棘球蚴囊肝脏轮廓扩大,在肝实质内显示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囊状占位阴影。内囊壁光滑,厚度1~3mm,CT值30~40Hu。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CT值10~20Hu。外囊壁较厚,3~8mm,可显示双壁征,CT值30~50Hu界线清楚,加强扫描时周围肝组织密度增加而棘球蚴囊密度不增加,显示边界明显,可与血管瘤、肝癌鉴别。子囊液的密度低于母囊液,含有子囊时,显示有密度略低的多个较小的圆形低密度影。过多的子囊可充满母囊,相互挤压成方形、菱形,呈蜂房状。钙化的外囊呈不规则的“蛋壳”状结构,亦可呈斑块状、条状或整个棘球蚴囊全部钙化,CT值>60Hu。内囊破裂后,囊壁塌陷形成各种不规则图像。由于包虫死亡,囊液吸收浓缩,类似干酪样变并含有变性的子囊,CT值增高而不均匀,近似实质性肿瘤影像,但CT增强扫描时不出现强化。位于肝顶部或边缘的棘球蚴囊可出现球形或半弧形凸出的边缘。

  2)肝泡型包虫病:CT扫描可见形态不规整、不均匀低密度阴影,密度低于肝组织,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效应,形成具有“贫血供区”特征,可与血管瘤、肝癌病灶的“富血供区”鉴别;并可见泡型包虫病向边缘扩张而形成的低密度的“浸润带”,退行性渐变过程中伴有钙盐沉积,呈现“钙化带”;显示呈高密度钙化病灶内出现低密度积液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液化区周围是钙化壁形成“岩洞征”,液化区边缘大钙化影可伸入液化区内则呈现“半岛征”。泡型包虫病持续向周边肝组织侵蚀繁衍,形成“小泡征”,提示为新鲜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效应。病灶内出现多个同心圆状细颗粒钙化影是泡型包虫病的特征性CT表现。

  (5)磁共振成像(MRI)包虫病的特征影像:T1、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的不规则病灶,内部坏死形成液化灶,病灶周边的新生小囊仍生存繁衍扩展,侵蚀肝组织,呈现“晕带征”。由于腔壁是由肥厚的纤维组织构成边界,形态不规整,MRI检查可显示腔壁T1WI和T2WI均呈较低信号,外周浸润带呈低信号的“地图征”。

  2. 免疫学诊断  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等。其中,以ELISA法最为常用且较敏感。现有的包虫病免疫学试验方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抗原的性质和质量;检测用的试验系统;棘球蚴囊的数量、部位和活力;不同地理虫株差异;个体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约10%~40%手术确诊的包虫病患者用目前已知的抗原检测不到特异性抗体。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通过在聚丙乙烯载体上包被的抗原来检测待检血清中是否存在抗棘球蚴的特异抗体,如果抗体水平呈阳性,说明待检血清中存在抗棘球蚴的特异抗体,判断该血清来源的人感染有棘球蚴;反之,则判断为没有感染棘球蚴。

  (2)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用棘球蚴囊液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和不同稀释浓度的待检血清反应,观察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判为阳性结果;如果没有出现凝集反应或低稀释度(如1:128以下)血清才出现凝集反应,则判为阴性结果。

  (3)PVC薄膜快速ELISA:原理和操作方法同(1)。载体为PVC膜,该法方便、快速。参照阴性及阳性对照,用目视法判断结果。阴性基本无色,阳性据底物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4)免疫印渍技术:通过将棘球蚴抗原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制成抗原膜条,然后跟待检血清反应,再依次加入酶标记抗人IgG和相应底物,显色后观察出现特异反应条带,判断待检血清的阴阳性和感染的棘球蚴类型。结果判断:

  细粒棘球蚴特异性反应条带:8kDa、16kDa、20~24kDa(AgB,抗原B)和38kDa(Ag5,弧5抗原)。多房棘球蚴特异性反应条带:18kDa(Em18)、54kDa(Em2)和220kDa(EmAP)。

  (5)循环抗原检测:原理同(1)。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待检血清中是否存在棘球蚴抗原。如果结果为阳性,说明待检血清来源者是现症病人;如果结果为阴性,判定为没有感染棘球蚴病。

  (6)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原理是用PEG沉淀待检血清中存在的棘球蚴抗原-抗体复合物,再用尿素解离该复合物,如果该血清中存在特异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能被检测出来。

  3. 病原学诊断

  (1)细粒棘球蚴:呈囊状,内含液体,圆形或卵圆形多为单囊,直径由不足1cm至10cm以上,巨大的虫体可达30cm。组织学检查可见囊壁分为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内层为生发层,生发层向内长出许多原头节或生发囊。

  肺包虫病患者在棘球蚴囊破裂后,可咳出含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和顶突钩的痰液。肉眼即可识别棘球蚴囊壁和子囊,但仍应进行组织学检查。痰液可直接涂片镜检。最好将痰液稀释后离心,取沉渣镜检。肝包虫病患者可应用B超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检查,或手术摘除棘球蚴后取材做检查。

  (2)多房棘球蚴:典型的多房棘球蚴是由无数直径为1~30mm不规则的棘球蚴囊组成泡状结构。由于变性坏死,在病灶的中心区常形成充满坏死组织的液化腔。显微镜检查,可见较薄的PAS阳性的角皮层,生发层常不易辨认。感染人体的多房球球蚴很少形成育囊和原头节。棘球蚴囊的内部为坏死组织区,外部有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棘球蚴囊周围有慢性炎症反应、组织纤维化和钙化。由于组织纤维化使棘球蚴囊变得致密和坚硬。

  (二)诊断标准

  国家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了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包虫病。

  1. 诊断依据  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2)临床表现:包虫病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就诊病人多属晚期。

  (3)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下列任一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4)实验室检查:下列任何免疫学检查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PVC薄膜快速ELISA、免疫印渍技术。

  (5)病原学检查:在手术活检材料、切除的病灶或排出物中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参见附录C)。

  2. 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具备流行病学史、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影象学特征或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者。

  2)确定诊断:除具备临床诊断的依据外,还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血清中反复检出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②咳出囊膜、子囊或痰中检出头钩;③临床活检材料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④手术探查证实为包虫囊。

  (三)鉴别诊断

  1. 肝囊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1)肝囊肿:影像学检查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征,并可借助包虫病免疫学检查加以区别。

  (2)细菌性肝脓肿:无棘球蚴囊的特征性影像,CT检查可见其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全身中毒症状较重,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包虫病免疫学检查阴性。

  (3)右侧肾盂积水和胆囊积液:除影像学特征外,包虫病免疫学检查阴性。

  2. 肝泡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1)肝癌:病变发展速度快,病程相对短。典型的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周边多为“富血供区”;肝泡型包虫病病灶周边则为“贫血供区”,病变的实变区和液化区并存,而且病灶生长相对缓慢,病程较长。借助甲胎蛋白(AFP)和肿瘤相关生化检测,以及包虫病免疫学检查可地鉴别。

  (2)肝囊性病变:包括先天性肝囊肿和肝囊型包虫病,若肝泡型包虫病伴巨大液化坏死腔,亦可误诊为肝囊肿,甚至肝囊型包虫病。肝泡型包虫病在影像学除了显示液化腔隙外,B超显示其周边形态为不规则室腔壁高回声或“地图征”,先天性肝囊肿的囊壁较薄,周边呈正常肝组织影像。应用泡型包虫病特异性抗原可鉴别肝囊型包虫病和肝泡型包虫病。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daifu.com/jiankang/219552.html

您也可以通过问大夫手机版访问: 棘球蚴病(包虫病)的诊断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