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脚气性心脏病(beriberi heart disease)为维生素B1(硫胺素)严重且长时间缺乏而引起的一种高排量型心脏病。周围动脉阻力降低、心排血量增加为其特征性改变。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容易漏诊。
同科室疾病 后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闭锁 左心室双出口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是由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引起的综合征。临床特征包括胸痛、心包摩擦音和一系列异常心电图变化。急性心包炎临床表现具有隐袭性,极易漏诊。急性心包炎的病因较多,可来自心包本身疾病,也可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临床上以结核性、非特异性、肿瘤性者为多见,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等病变易累及心包引起心包炎。
同科室疾病 单心室 后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狭窄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
微血管心绞痛即“X”综合征,是指有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同时需除外合并冠状动脉痉挛者。“X综合征”又称为“微血管心绞痛”,其可能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冠状动脉小于200微米的微血管及其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所致。对于上述概念的认识和诊断的过程中,切忌猜测,主观推理、以偏概全;应该重客观证据、全面评估;诊断从严、处理从宽。即不要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轻易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同时为减少风险而采用适当预防性治疗。
具有劳力性心绞痛或心绞痛样不适的症状,活动平板ECG运动试验有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的证据,而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冠脉正常或无阻塞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967年Likoff首先报道,1973年Kenp将其称为X综合征。最近Cannon等建议将其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CMSA)。
至于身体无力,气短等症状的原因很多,应该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大内科。先诊断清楚,再规范防治。
同科室疾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三尖瓣狭窄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 主-肺动脉隔缺损
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根据发生机制与心电图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混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种。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若发生肺栓塞则危及患者的生命。静脉血栓病(静脉血栓栓塞病,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包括两个类型:①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静脉壁内膜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炎性反应酿成血栓形成,血栓与管壁黏着较紧不易脱落。②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大都位于深静脉,血栓与管壁黏着较轻,容易脱落引起肺栓塞。血栓形成后,大多刺激静脉炎症反应,使血栓与管壁的黏着更为紧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病变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时很难分辨,故统称为静脉血栓病。
同科室疾病 单心房 感染性心内膜炎 后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慢性心动过速或持续快速心脏起搏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等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只要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心脏形态与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这种由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肌病被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
心包囊肿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一般认为其形成原因是胚胎期心包发生时胚胎间质中出现间隙。这此间隙互相融合成为原始心包腔。如一个间隙不能与其他间隙融合,又不与心包腔相通则发育成心包囊肿,如间隙与心包腔相通称为心包憩室。心包囊肿有单房或多房,由囊状薄壁的间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有浆液或溥水状液体。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首先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1976年报告。它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
同科室疾病 后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狭窄 间歇性眼球突出症 限制型心脏病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是一少见疾病,2003年以后被称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因其病因不明,而区别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同科室疾病 三尖瓣下移畸形 左心室双出口 血管运动性鼻炎 心肌梗塞并发左心室室壁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