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疾病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发生多器官较大量的出血和休克,出现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较高。1950年在泰国首先发现登革出血热,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肠道病毒71型首先于1969~1970年在美国加州的二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暴发流行中分离出来,1970年以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972年在澳大利亚引起以脑膜炎为主的流行;1973年在日本引起以手、足、口腔病和(或)无菌性脑膜炎为主的流行,在瑞典引起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的流行,伴有少数手、足、口腔病的流行;EV 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 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 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湖北省出现的一起手足口病,1995年武汉市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EV71,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检验均为EV 71感染所致。

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终宿主选择不严格,人体并非其适宜宿主,所以片吸虫在人体寄生的选择部位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有童虫在腹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症状表现和成虫所致胆管炎症和增生为主的慢性期。1379年由德布里发现,其后卢卡特和托马斯两氏同时于1883年查清了其全部生活史。本病流行全世界。中国也很普遍,呈区域性流行。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热。依传播媒介的不同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 两大类。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日左右自愈。有一些免疫力差,治疗不当患者,新生儿等表现为播散型水痘。

瑞列绦虫病(raillietiniasis)是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一般无特殊的症状,可有夜间磨牙、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贫血等。

鼠咬热(rat bite fever),是因家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咬伤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菌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在我国出现的主要为小螺菌鼠咬热。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本病可为局限型,但多呈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脏、皮肤、淋巴结等多组织和器官,故文献多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或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描述本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过去因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死亡率很高,另一方面,本病是可治疗的。因此,正确认识本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就尤为重要。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经皮肤及其他单核巨噬系统如肝、脾,也可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我国1955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以后发现数例,患者都是从流行区归国的华侨。男女老少都可发病。

查加斯病是由锥虫感染所致的原虫感染性疾病。锥虫病有两种,即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前者分布于非洲西部和中部,主要传染源是人,传播媒介为须舌蝇;后者分布于非洲东部,动物和人均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为刺舌蝇。非洲锥虫病以神经系统病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