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疾病>>伤寒

伤寒(肠热病,伤寒病,伤寒症)

专科医院
×
广告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伤寒怎样治疗?

伤寒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 传染科 治疗费用: 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 治愈率: 治疗周期: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伤寒一般治疗

一、伤寒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3天。

  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二)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1.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①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高;

  ②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③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可达抑菌或杀菌水平;

  ④大多品种系口服制剂,使用方便;

  ⑤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目前常用的有氧氟沙星,剂量:300mg每日两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一次,静滴,疗程14天。环丙沙星,剂量:500mg每日两次或每8小时一次,口服或静滴,疗程:14天。

  2.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可用头孢三嗪,剂量:成人1g,每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mg/kg,疗程:14天。头孢噻肟,剂量:成人1~2g,每8~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150mg/kg,疗程:14天。

  3.氯霉素

剂量:为每天25mg/kg,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疗程:两周。

  注意事项:①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②注意毒副作用,经常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2500/mm3时停药。

  4.氨苄(或阿莫)西林剂量

成人2~6g/d,儿童每天100~150mg/kg,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成人2~4g/天,分3~4次口服,疗程:14天。

  注意事项:①本药不太理想,故疗程宜长,以减少复发及排菌。②一旦出现药疹,应及时停药。

  5.复方新诺明

剂量:成人,2片每日两次,儿童每天SMZ40~50mg/kg,TMP10mg/kg,一日二次,疗程:14天。

  (三)带菌者的治疗

  1.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

剂量:成人氨苄西林4~6g/天或阿莫西林6g/天加丙磺舒2g/天,分3~4次口服,疗程:6周。

  2.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剂量:氧氟沙星300mg一日二次,环丙沙星500~750mg,一日二次口服,疗程:6周。

  (四)并发症的治疗

  1.肠穿孔

除局限者外,肠穿孔伴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的抗生素,如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与庆大或卡那霉素联合应用,以控制腹膜炎。

  2.肠出血

①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②暂停饮食,或进少量流质;③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注意电解质平衡,并加用维生素K,安络血,抗血纤溶芳酸,止血粉等止血药;④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⑤如病人烦躁不安,可注射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钠,禁用泻剂及灌肠;⑥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3.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休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B1,ATP,静注高渗葡萄糖液。如出现心力衰竭,应积极处理,可使用洋地黄和速尿并维持至临床症状好转,但病人对洋地黄耐受性差,故用药时宜谨慎。

  4.中毒性肝炎

除护肝治疗外,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胆囊炎

按一般内科治疗。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①控制伤寒杆菌的原发感染,可用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

  ②输血,补液;

  ③使用皮质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尤对儿童患者可迅速缓解病情;

  ④抗凝疗法,可用小剂量肝素每日50~100u/kg静注或静滴,控制此征有显著疗效,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

  ⑤必要时行腹膜或血液透析,以及时清除氮质血症,促进肾功能恢复。

  7.DIC 给予抗凝治疗

酌情输血,并应用氨苄青霉素控制原发感染。

  8.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常较困难。一般认为有胆石症或胆囊疾患的慢性带菌者,须同时处理胆囊胆道疾患,才能获得较好的。

  1氨苄西林3~6g/d,丙磺舒1~1.5g/d,分次口服,联合用药,疗程4~6周以上。

  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2片/次,2次/d,疗程1~3个月,有一定。

  3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等,用药后胆汁中的浓度高,可用于治疗慢性带菌者。

伤寒辨证论治

二、伤寒中医治疗

  1、中成药

  (1)白花蛇舌草汤,白花蛇舌草50g,水煎服。适用于伤寒早期,气分湿热者。

  (2)地锦草汤:地锦草助吕,水煎服。适用于伤寒早,中期患者。

  (3)黄芩,生地榆各15g,红藤、马齿苋、败酱草各30g、水煎服。

  2、针灸

  (1)耳针 胃、肠、交感压痛点,用毫针浅刺不留针,每日1次。

  (2)体针 腹胀可针足三里、气海、关元;发热可针刺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留针20至30分钟。

  3、辩证治疗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表湿较重而恶寒无汗者,酌加苍术、香薷等以芳香宣透;如里湿蕴阻较重而脘痞恶心较甚者,可去杏仁之苦润,加苍术、佩兰以燥湿和中;里湿蕴热,心烦溲赤,则去厚朴之温燥,加山栀、淡竹叶以泄热利湿。湿浊偏重,热势不甚而舌苔白腻者,可加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化湿壁秽开窃。热势偏重,窃闭较甚而神昏谵语者,可加至宝丹以清心开窃;如痰热交阻、痰粘不易咯吐者,加鲜竹沥水以清热化痰;兼肝风内动而痉厥抽搐者,可加全蝎、地龙、蜈蚣、僵蚕息风;兼喉间痰涌有窒塞气道之虞者,急加猴枣散以化痰浊;便下瘀紫血块者,可加茜草、赤药等行瘀止血之品;便血绵绵不止,血色较淡者,可于黄土汤内加炮姜炭以温中止血;便血渐少。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益元气;气脱亡阳而汗出较多者,可于参附汤中加龙骨、牡蛎以固脱止汗。

  ①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治宜益气生津,清解余热。常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竹叶,石膏清热泻火;党参、麦冬益气养阴: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调养胃气。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出现口舌糜烂,舌红而干者,加鲜石斛、天花粉。如胃火炽盛,舌红脉数者,加天花粉、知母之类。

  ②湿遏卫气:治宜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常用藿朴夏苓汤。方中杏仁宣肺利水;白蔻仁芳香醒脾;半夏、厚朴芳香化浊以燥湿;苡仁健脾渗湿;藿香芳香化湿。

  ③热入营血:治以清营泄热,凉血散血。常用 清营汤。方中水牛角、生地凉血止血;赤芍、丹皮凉血散瘀;黄连、地榆清热解毒。用时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④ 气虚血脱:治宜补气固脱止血。常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人参。也可服生脉散加阿胶、地榆、乌梅、仙鹤草、山萸肉等养血止血之品。

  ⑤胃肠湿热:治宜清利湿热,理气和中。常用王氏连朴饮。方中川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苦温行气化湿;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菖蒲芳香化浊;栀子、豆豉清宣郁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若湿象较重,胸闷脘痞,身重不渴,腹胀便溏,舌苔滑腻者,治以宣气化湿;佐以淡渗,方药用三仁汤加减。若热象较著,高热烦渴,面赤大汗,气粗,苔黄腻,脉洪者,治以清热化湿,方药用白虎汤加味。

  3、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治疗

  (1)云南白药:成人2~3g/日,儿童每日0.05g/kg,分4~6次温开水冲服或鼻饲;肉眼出血停止后,再用药3~5天,或至大便潜血阴性停药。

  (2)中药处方:制大黄3g,炒槐花、柏叶各12g,参田七、白芨各10g,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

  (3)复方紫珠草汤:含生地、阿胶、田七、紫珠草、血余炭、水煎服,连用3~5日。

  (4)大黄白及粉:大黄3份,白及2份,研沫。大便潜血 服1g ;潜血 ~ ,少量柏油样便服2g;潜血 ,大量柏油便服3g;每日3次。

  4、伤寒验方

  1)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3)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共研细,磨刀水调服。每服大人一钱,小儿五分。又方:用蚯蚓泥,凉水调服。又方:吞生鸡蛋一枚,(症见热极烦躁)。

  4)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5)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6)伤寒咳逆。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伤寒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