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老年人垂体瘤检查
一、检查:
1.内分泌功能检查:
1)垂体前叶功能检查:垂体前叶主要分泌7种促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应做7种激素的放免测定和必要时作抑制或刺激试验以了解肿瘤有无功能,垂体前叶受累的情况,详情见垂体前叶机能减退一节。嫌色细胞瘤和怀疑单纯亚基垂体腺瘤时,可行亚单位测定,正常人血清亚单位水平为0.5~2.5ng/ml。此类肿瘤该值可明显升高,但在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和绝经期妇女中,&亚单位水平也可升高达5ng/ml,可能与TSH、LH和FSH升高有关,要注意鉴别。
2)相应靶腺激素测定:在怀疑垂体肿瘤时,不管有无分泌功能都要做相应靶腺激素的测定,以明确促激素影响到靶腺功能情况和受损的程度,如有肾上腺皮质激素(PTF)或甲状腺激素(T3、T4)减低,术前应给予补充。
3)其他内分泌功能检查:应注意检查血糖,GH瘤或ACTH瘤可有血糖增高和糖尿病。在垂体明显受压,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则出现低血糖。若鞍上区肿瘤或鞍内的大肿瘤,要注意检查神经垂体的功能。还应注意有无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胃肠道和胰腺肿瘤及相应激素的变化,以除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可能。
2.视力、视野检查:视力、视野检查也是很重要的,早期发现视力、视野损害有助于确立鞍区或鞍上区病变的诊断,晚期可帮助估价肿瘤侵袭的范围。视力、视野损害是鞍上区肿瘤的早期表现,典型表现为视力下降、双颞侧偏盲。颅咽管瘤有1/3病人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水肿多是晚期表现,但双颞侧视野缺损也非垂体瘤特异的表现,须注意除外鞍旁肿瘤、血管异常、蛛网膜炎等。
3.头颅X线片:头颅侧位X线片可见蝶鞍扩大、变形,呈球形,鞍底和鞍背骨质受压变薄,有破坏,可有双鞍底。垂体腺瘤出血、坏死后可以钙化,但较少见。蝶鞍及第三脑室处有钙斑是颅咽管瘤的X线特征,垂体微腺瘤在头颅X线上常无任何表现。
4.头颅CT:正常垂体在冠状面上呈椭圆形,高度为2~8.4mm,宽度为7~21mm,按上缘形态分为3型:平坦型、凹陷型和隆起型,前两者多见,而隆起型常见于妊娠、月经期的青春期女性。平扫垂体密度均匀一致和脑组织相等或稍高,增强后可均匀增高。
1)垂体大腺瘤:大多数垂体腺瘤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对比是低密度影,极少数呈高密度影,垂体上缘成凸形,增强后肿瘤明显增高,肿瘤中有坏死和囊性变在增强后更清楚。肿瘤较大时,冠状位可显示其向上侵入鞍上池,压迫或侵袭视交叉,自下压迫鞍底或破入蝶窦,向一或两侧侵及海绵窦。急性垂体卒中,CT可见瘤内高密度影。
2)垂体微腺瘤:头颅CT有时诊断困难,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和激素测定。增强的CT征象可能有帮助:增强的垂体腺中有局限性低密度区,有时也可见小环状增强结节影;其他征象还有垂体上缘隆凸,局部或偏侧隆凸更有意义;垂体高度增加,常>8mm;垂体柄偏移,鞍底局部骨质变薄、破坏或鞍底倾斜等。在冠状面图像上,肿瘤底部紧贴鞍底或鞍底骨质异常,多为垂体腺瘤。
3)颅咽管瘤:头颅CT为首选方法,平扫表现特点:鞍区或鞍上区肿物,在鞍上区外形可不规整,密度不均,可向周围发展使鞍上池正常轮廓消失,侧脑室扩大。鞍内生长可致蝶鞍骨质破坏,钙化是其影像学特征,可呈多发的圆形钙化,或线形周边钙化,中间可有束变区而呈低密度影像。
4)鞍上或鞍内肿瘤:脑膜瘤多在鞍上,可有钙化,邻近的骨质可有增厚。脊索瘤常有多个小钙化灶,鞍区的蝶窦和斜坡骨质破坏明显为特点。鞍区胶质瘤CT平扫时,常密度不均,为低密度影伴点状钙化,鞍区动脉瘤多位于鞍旁侧,可有明显骨质破坏,增强后密度明显增高。
5.头颅MRI 正常人垂体前叶MRI信号与脑灰质相似,神经垂体95%呈短T1高信号,垂体上缘多呈下凹偏平,少数偶见平缓的微凸状,明显的局部上凸者90%为垂体微腺瘤。正常垂体柄居中,小于4mm,垂体柄移位是垂体病变的间接指征。MRI诊断垂体大腺瘤效果等于或优于头颅CT,能清楚的辨别垂体瘤与视神经视交叉的关系。一般MRI诊断垂体微腺瘤不如头颅CT,但近年用1.5T高场强MRI扫描对垂体微腺瘤诊断的敏感性提高到83%,而头颅CT仅为42%,以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最清楚。在T1加权像上呈局灶性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局灶性高信号,其特点表现:冠状面垂体上缘局限性上凸,垂体腺高度增加,鞍底向下膨隆,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不对称,病灶处向外下移位,强化后即刻扫描显示微腺瘤呈局灶低信号,而正常垂体明显强化。
MRI对颅咽管瘤的定性诊断不如CT,头颅CT可显示典型的钙化灶,而MRI显示钙化效果欠佳,MRI的主要依据是:位于鞍上区是囊性肿物,增强后囊壁可呈环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