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鉴别诊断
一、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肝体积缩小,表面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程度不一,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现黄绿色。
(2).镜下观: 本型肝炎的特点为既有肝细胞的大片坏死,又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和胶原化(无细胞硬化),因而使残存的肝细胞再生时不能沿原有支架排列,而呈结节状,肝细胞排列形成不规则的团块状。肝小叶内可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肝小叶周边部有小胆管增生,较陈旧的病变区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
根据发病缓急及病变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两种。重型肝炎可有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易与钩体病混淆。除流行病学的特点外,主要的鉴别要点是:
(1)起病形式不同。重肝的感染中毒症状轻而消化系统症状显著,罕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无腓肠肌压痛。
(2)重肝的病程进展相对较缓慢。
(3)与钩体患者相比,重肝患者ARF出现较晚,罕见在1周内发生。肾功衰竭往往是重肝患者的临终阶段。
(4)重肝的肝功能损害程度与黄疸程度成正比,也较钩体为重。
(5)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查和钩体病的特异性诊断试验,对两者的鉴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常见的肾脏病。急性肾炎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为多见,多数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及系膜增殖性改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可见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有轻中度增生,系膜细胞也增多,重者增生更明显,且有炎症细胞浸润等渗出性改变。增殖的细胞及渗出物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引起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一般在4~6周内逐渐恢复,少数呈进行性病变,演变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有水肿、血尿、蛋白尿,尿中有红、白细胞和管型。常可发生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但无明显发热,也无钩体病的早期感染中毒症状以及相应的其他临床特征,如出血、黄疸等。
3.流行性出血热
有畏寒、发热、出血与肾损害,其中约20%的患者有腓肠肌痛和压痛,酷似钩体病。但流行性出血热常有较突出的头、眼眶及腰疼痛,颜面、颈,胸部充血,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皮肤黏膜瘀点,胸、腋下瘀点呈搔抓样。退热后症状加重。黄疸少见,尿中常有膜状物,血清学检查可测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4.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均可表现为发热和肾损害,应与钩体病性肾衰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