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一)发病原因
1885年病理学家Virchow在观察蜡样肝大时首先使用淀粉样物质一词。当时发现肝脏内的蜡样物质可用碘及硫酸染色,被认为是一种多糖类纤维素,故称淀粉样物质(amyliod)。现今已明确,所谓淀粉样物质是生理状态下可溶性蛋白质在一些病理因子(如单核吞噬系统产生的细胞激动因子)的作用下形成β折叠结构(β-pleat sheet configuration),使其变为不可溶的蛋白质并在多个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外沉积,因此淀粉样物质又称淀粉样蛋白(amyloid)。在周围神经沉积的淀粉样蛋白主要有2个类型,一种是转甲蛋白(transthyretin),主要由肝脏合成,也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脉络丛和眼内产生,是血浆运输蛋白的一种,运输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转甲蛋白的沉积见于FAP。另一种淀粉样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κ链和λ链),由浆细胞产生,见于原发性轻链淀粉样变性和浆细胞增生症。此外还有糖尿病相关胰岛淀粉样多肽链、载脂蛋白系列、血清淀粉样物质A和胶质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沉积的淀粉样蛋白有β淀粉样蛋白和朊蛋白(prion),前者主要见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后者见于羊瘙痒症、疯牛病和发生在人类的CJD。
(二)发病机制
近年来对FAP的分子病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基因缺陷或基因产物(淀粉样蛋白)的不同将FAP分为5个类型(表1)。
尽管可以确定是淀粉样物质在细胞外间隙沉积导致了周围神经等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但其确切的病理机制并不清楚。
尸检病理发现淀粉样物质可在多种组织和器官内沉积,最常侵犯的组织有血管壁及其周围、周围神经的内膜和外膜、后根节、甲状腺、心脏传导组织和舌肌。淀粉样物质经刚果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呈特殊的绿色荧光。腓肠神经活检,电镜下可见淀粉样物质为直径为7nm的不分支长纤维,常沉积在神经间质(神经内膜和外膜)及其滋养血管周围,也见于施万细胞的基底膜旁。应用抗TTR和抗λ-LC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鉴别淀粉样物质的性质和类型。
周围神经病理改变的特点为脱髓鞘和轴突变性同时存在,有髓和无髓纤维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