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疾病>>肠息肉

肠息肉(小肠腺瘤)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肠息肉病因

  肠息肉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小肠腺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空肠较少。一般来自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肠腔内突出,可为单发或多发,往往带蒂,其游离端常指向远端。腺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

  二、发病机制:

  小肠腺瘤与大肠腺瘤一样,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

亦称腺瘤样息肉或息肉状腺瘤。以发生于十二指肠最多(41.3%),其次为回肠(34.3%),空肠较少(22.3%)。多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甚至整个胃肠道。此种腺瘤呈息肉状,大多有蒂。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发小肠腺瘤。很多病例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以出血较多,亦可引起肠套叠。

  2.绒毛状腺瘤:

亦称为乳头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内,但亦仅占十二指肠肿瘤的1%~3%。从十二指肠开始向远侧肠管逐渐减少。体积较管状腺瘤大,0.5cm~8.5cm不等,但大多数<5cm。

  3.混合性腺瘤:

亦称绒毛腺管状腺瘤。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物学行为介于上述二种腺瘤之间。

  另外尚有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ammatory polyp),一般可自行消失。错构瘤性息肉如: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

①口唇、颊黏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不高出皮肤及黏膜表面,大小约1~4cm,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出现;

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以空肠多发,大多有蒂,组织学上为一种错构瘤;

③有家族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肠套叠是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可癌变。

肠息肉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