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前急救部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前身是重庆市急救站,创建于1964年,为了适应我市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1988年3月与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合并成立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原急救站医务人员组成了现在的院前急救部,现有的院前急救部设有“120”指挥中心、外出急救组和急救物品准备室,是一个集指挥调度、急救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常备不懈、365天24小时待令的医疗窗口部门。
院前急救部占地面积360 平方米,共有医务人员30人,医生20人,护士10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8人,中专毕业生12人,正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8人,担负着重庆市及与重庆相邻的云南、四川、贵州地区大型灾害事故的急救,各种急、危、重伤病员的现场救护、转送工作,各急救分中心和各急救网点的转院、会诊工作,还担负着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来渝的外出医疗保健任务,及全市各种大型集会、体育赛事活动的急救任务。穿梭于城乡的“120”急救车及医务人员,是重庆市卫生行业的一个窗口,代表了政府形象,体现了政府职能,传递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一份关爱。
为了更好地发展重庆急救事业,在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1996年12月26日开通了全国统一使用的“120”医疗急救专用电话,建立了覆盖21个区市县的“120”急救医疗通讯网络,含1个市级指挥中心,13个区县,27家大中型医院作为“120”指挥中心的支持医院(即40个“120”急救网点)。随着重庆直辖后地域面积的扩大,2001年重庆市卫生局在原有的40个急救网点基础上又建立了綦江、北碚、永川、万州、涪陵、黔江6个分中心。所有这些分中心和急救网点的急救指挥协调统一由重庆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调度进行。这种院外急救通讯网络的一体化,使得急救指挥系统更能迅速、敏捷地运转,院外急救功能更趋完善。
院前急救部是卫生系统的一个流动窗口,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它的工作流程更应为广大市民所熟知。广大市民若需医疗救护,就请拨通医疗急救电话“120”,我们“120”指挥中心医务人员将迅速地简明扼要地向你询问如下信息:病人姓名、年龄、性别、地址、既往史、呼救原因、联系电话、接车地点,这将在一分钟内完成。结束通话后立即发出指令,外出急救人员很快到位,奔赴现场(一般市内急救1-3分钟出车,专县[长途]急救5分钟出车)。急救人员将对病人进行就地抢救、途中严密监护,以确保能安全到达医院进一步治疗。若遇大型灾害事故呼救,“120”指挥中心接呼救电话后将在1分钟内派出值班医务人员和救护车赶往现场,并立即向医院、市卫生局、市政府领导汇报和组织抢救小组奔赴现场,对成批伤员进行伤检、就地抢救、分诊,并联系和送往各大医院进一步治疗,在急救过程中“120”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指挥,并随时向各级领导汇报情况和请求指示。院前急救部的物品供应室则随时保证急救物品的供给,以使院前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院前急救部成立39年来,急救出车38万余次(不包括网点医院出车),参加下级医院会诊、手术近2万余次,急救病人近40万人次,参加组织各种大型灾难事故急救800余次,抢救成功率达95%。
院前急救部医务人员不仅业务技术上是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而且医德医风高尚,把病人当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病人献“四心”。在重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被重庆晚报称为“全市人民的救护神”,现代工人报称为“救死扶伤的排头兵”,重庆日报称颂“120”为“高效、快速、收费合理—市民眼中的‘120’”。198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卫生单位,1991年在完成万源县(四川)大型灾害事故的急救任务中成绩卓著,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通报表扬,2001年被为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十佳”先进班组。
为了发展院前急救事业,提高业务水平,院前急救部不断总结新经验,开发新技术,开发新的科研项目。从1991年开始进行创伤急救四大技术、现场心肺复苏的群众性急救培训,培训学员达50多万人。并撰写了各种论文30多篇,“车祸所致成批伤员的入院救治”、“道路交通创伤588例院前急救分析”等刊登在中华创伤杂志上,其它文章分别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杂志发表,学术会上交流。编写的《交通事故创伤现场急救手册》作为救护培训教材,所撰写的“院前急救”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急救手册》中出版,“交通创伤的院前急救”在第三军医大学出版的《交通伤临床救治手册》中出版。开展的“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溶栓治疗”被医院评为新技术奖,与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交通伤的流行病学、损伤特点和急救的研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