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我科成立于70年代末,经30余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在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和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西部地区授予权最早的学科。1998年建立“重庆市糖尿病中心”,强化糖尿病宣传教育和合理治疗,并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市糖尿病防治水平的提高。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卫生局重点学科”。
(一)人才结构:
邱鸿鑫、舒昌达、张素华、邓华聪、李启富、等博士导师、教授在国内内分泌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国内公认的有突出学术成就的知名教授群体之一,他们与后继的中青年专家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实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治学严谨的学术实体。本科现有博士导师5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医学博士10人,40岁以下师资均为博士或硕士,50%的医师有半年以上国外进修、学习经历。目前,中华医会学重庆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分别由本科邓华聪及张素华教授担任。专委会成立以来,通过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等形式,大大提高和推动了重庆地区内分泌学术及诊治水平,成绩显著。
(二)平台条件:
本科现有病床45张,门诊病人数达130人/日。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SIADH(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本科有实验室两个:内分泌实验室和人工细胞室。现有德国罗氏公司电化学发光仪、美国康仁公司ACS--180化学发光仪、美国得普Immulite化学发光仪、BIO-RAD的HbA1c自动检测仪、24小时血糖监测仪等,万元以上设备共15台,总值达300万元。并在西南地区率先应用腺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开展胰岛素钳夹技术。实验室配备有整套较为先进的实验仪器,具备严格的管理措施。
(三)科学研究:
本科在甲状腺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产生机制等研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仅2005年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现已发表论文400余篇(5年来发表论文157篇,SCI收录8篇),论文水平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临床实践价值。参与发表专著7部(其中主编2部)。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共计20项。5年来获得科研项目有: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3项、省级市项目14项、国际合作研究2项,科研总经费近500万元。
本科于1998年建立“重庆市糖尿病中心”,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卫生局重点学科”,是重庆市内分泌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
(四)人才培养:
本科一向重视高级人才培养,1979年及1986年分别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西部首批)。近5年已毕业医学博士30名、医学硕士44名,现有在读博士10名,硕士18名。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本科承担了学校各层次“内科学”“诊断学”教学任务,成绩显著,多次获奖。近年来,张素华、邓华聪、李启富教授作为编委,分别参编“内科学”5年制、7年制、“诊断学”英文版全国统编教材。5年来,有3名中青年教师参加重庆医科大学英语提高班学习,2名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4名医师到国内进修学习。举办各种形式的继教学习班3次,主办省部级内分泌糖尿病学术会议5次。
(五) 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
加强与国外、以及国内重点实验室合作。目前已参与加拿大Origin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预防研究)。拟与澳大利亚麦尔本大学联合开展糖尿病患者SDH、AR分子遗传学研究;与北京医科大学附一院内分泌科联合开展糖尿病候选基因的筛选研究;与美国Zhou Jiming联合研究肥胖的基因治疗;继续与华西医科大学合作完成对新药的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寻求新的科研合作项目。
(六)特色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本科于1998年经重庆市卫生局批准成立“重庆市糖尿病中心”。该中心致力于糖尿病科普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8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对普通市民,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和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进行糖尿病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创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糖尿病教育体系。糖尿病中心已成为重庆市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糖尿病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糖尿病中心”定期举办糖尿病患者免费学习班,提供糖尿病护士免费咨询,回答糖尿病热线电话(89012755)。
(七)新技术新方法:
1、优势技术
(1)钳夹术
钳夹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测定胰岛素敏感型的“黄金指标”。对该技术的掌握标志着我们对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该技术的应用,对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已广泛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
本科重视DM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治疗。已对部分DM一级亲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等高危人群进行了葡萄糖钳夹试验,尽早发现了其胰岛素抵抗和/或β细胞功能缺陷,早期予以生活方式改变或药物的干预,可防止或延缓DM的发生。
(2)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治疗的最主要优点是能改善使用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欲摄入食物的量、种类及进食时间,患者能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同一天内不同的时间设置多个基础率,这主要根据其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工作计划等进行临时设置,使血糖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适应证和对患者的要求: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列情况者;口服降糖药无效;急性并发症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初期;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反复发生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现象;存在其他应激状态如感染、外伤及围手术期等。其他内分泌疾病合并糖尿病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生活极不规律的各种不同职业的糖尿病患者。本科已用胰岛素泵为上百例患者满意地控制了血糖: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母婴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避免或减少了胎儿畸形的发生;使围手术期的患者降低了术中的风险及术后的并发症;使部分新诊断的DM患者暂时摆脱了降糖药的使用。
2、新技术
(1)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仪可连续24小时监测血糖,可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血糖波动趋势。其操作简易,佩戴舒适,损伤小,能为临床医师提供血糖波动的全面信息。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使用指征:血糖不稳定者,低血糖和高血糖反复发作;胰岛素泵使用者,指导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怀疑有“黎明现象”或Somogyi现象;糖尿病人出院前以及门诊病人,了解全天血糖控制情况。
本科从引进此仪器以来,已成功开展连续血糖监测30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填补了西南地区糖尿病血糖持续监测领域的空白。为更好的为广大病人服务,提高糖尿病的控制水平,在西南地区首先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每天能记录288个血糖值,可直接了解患者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以及与进食、运动、情绪的关系,尤其能发现夜间不易察觉的低血糖,以便指导调节治疗方案;使患者血糖既可达标控制,又能避免低血糖,对保护脑功能和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新项目
(1)VB12检测
巨细胞性及营养性贫血可以由缺乏维生素B12引起。这种缺乏可能是由于饮食中缺乏肉类、菌类等成分;或是慢性酒精中毒;功能性及器质性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易开形成恶性贫血)等原因引起。由于胰腺疾、胃萎缩、胃切除、小肠疾病小肠中缺乏VB12结合蛋白及产生抗结合蛋白抗体等原因是造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致VB12缺乏的主要原因。
VB12对于人体正常代谢,DNA的合成及红细胞的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未经治疗的VB12缺乏会造成巨细胞贫血。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VB12的水平鉴别贫血的类型。
(2)叶酸检测
叶酸缺乏可以导致营养性和巨细胞性贫血。这种缺乏可能是由于饮食中缺乏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叶酸的成分,也可能是由于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成瘾、年纪过大及生活贫困等原因引起。另外,对于孕妇,在孕期中缺乏叶酸可以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啊。饮食中缺乏及代谢与吸收异常是引起男性叶酸缺乏的主要原因。
叶酸对于人体正常代谢、DNA的合成及红细胞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缺乏叶酸而不经治疗会造成巨细胞性贫血。所以在临床上检测叶酸及VB12的水平对于鉴别贫血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3)GAD检测
(4)ICA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