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
儿童医院眼科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视觉生理学全国委员单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经过不断的临床探索,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逐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规范的儿童眼病防治体系,目前医、护、技人员共22名,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2人(含在读博士1人),硕士6人,本科5人。疾病诊治范围包括屈光不正、斜弱视、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眼外伤、眼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儿童泪道疾病及各种小儿先天性眼疾。尤其擅长屈光不正、斜弱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儿童全身疾病在眼部表现的诊治。
医疗情况
科室有专门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室、弱视治疗中心、综合验光室、裂隙灯检查室,斜弱视特殊检查室、视野检查室、同视机检查室和配镜中心。拥有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SL-8Z和SL-D7裂隙灯及眼前节照相系统、综合验光仪、同视机、KR-8100PA自动角膜曲率验光仪、眼部A/B超、非接触式眼压计、笔式眼压计、MTI瞬息摄影验光仪、视力筛查分析仪、眼科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等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对儿童眼病进行准确的检查。尤其是MTI和视力筛查分析仪,能通过瞬间摄影图像和视力筛查数据来发现婴幼儿(最小年龄为3个月)有无屈光不正及斜视等异常。目前拥有集弱视训练、同视功能训练于一体的治疗中心,能通过激光、光刷、后像、同视机等多种方法对弱视患儿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强化治疗,疗程短,疗效高。
先天性白内障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超声乳化仪+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进行规范的屈光矫正和弱视治疗,最大程度的恢复患儿生活视力。
RetCamⅡ主要用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以及对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眼病的早期诊断,从2008年展开筛查以来,科室筛查患儿约6270人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下称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在出生时发育尚不完善有关。其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吸氧史、输血等。胎龄越小、体重愈低,发生率愈高。随着我国新生儿医护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该病的发展,避免失明。每周二下午和周五下午眼科在住院部二楼眼底检查室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眼科近五年来门诊量约36万人次,住院病人1281人次,其中2012年外埠病人比例就达到33.43%。
科研情况
眼科医务人员先后在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临床及科研论文30余篇。在皮练鸿主任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一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低度凸透镜附加基底向内三棱镜防治儿童近视)、一项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庆市儿童防盲治盲的对策研究)和一项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及防治技术的临床研究)的研究工作,共获得科研经费 20余万元。并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多篇SCI。
眼科特色技术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
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操作时分离困难,创伤较大,出血多,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眼科从2010年开始开展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效果良好。改良额肌瓣悬吊术优于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1)单切口,只行睑缘切口,沿眼轮匝肌与眶隔间向上分离,并在眉弓处分离额肌,而未行眉弓下缘的皮肤切口来分离额肌。这样可以减少手术步骤,减少损伤,减少术后瘢痕形成。(2)未行额肌瓣的深面分离,未采用向上剪开额肌以制成一明显的舌状额肌瓣的方法,这样可大大减少对额部组织、神经核血管的损伤,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更主要的是此额肌瓣力量更强,术后效果更持久,优于分离出明显舌状额肌瓣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术后远期回退现象。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241例。治愈率为97.51%,好转率为1.66%。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性泪囊炎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又称婴幼儿性泪囊炎,病因为出生后鼻泪管下端鼻腔开口处Hassner瓣膜未裂开或形成一瓣形皱褶,Hasner瓣正常一般于生后4wk左右自行开通,如果没有破裂(约4% ~7%)或者鼻泪管被上皮碎屑堵塞,导致大量细菌蓄积在淤积的泪液中,刺激管道及黏膜而形成泪囊炎,同时可并发结膜炎、眼睑周围湿疹、泪囊瘘等多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泪道探通术就是用一根探针由泪道的上方开口――泪点进入泪道,沿着泪道的自然走行,一直探到泪道的下方开口――鼻泪管下端,打通泪道全程的阻塞点。探针不会长久地留在泪道中,探通后即取出。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1770例。
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眼病,全世界患病率为0.4% ,在我国的群体患病率为0.05% ,占儿童失明原因的10.0% ~38.O%。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是发生在出生后第1年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此时正是婴幼儿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体类型和材质的不断改进完善,儿童超乳手术成为一种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安全可行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视力,预防弱视,改善视力发育。自 Klmen1967年首次报道采用超声乳化技术经3.5mm切口行白内障吸除手术后,经过设备更新和完善,操作技术成熟和提高,加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应用,现代的儿童白内障手术较传统手术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白内障抽吸和PMMA硬性晶状体有2个缺点:① 白内障抽吸易干扰虹膜和抽吸皮质不彻底,导致术后虹膜反应重,并易过早过重出现后发障。② 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需要开大切口,造成术后角膜散光较高。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91例。治愈率为89.02%,好转率为10.99%。
霰粒肿、肉芽肿手术治疗
霰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不仅影响美观,也对患者眼部造成不适感,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视力。霰粒肿的形成是由于睑板腺分泌旺盛,睑板腺排除受阻,分泌物潴留而产生的一种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慢性肉芽肿炎症。一般早期采取保守治疗,较大者采取常规切除术。霰粒肿呈肿块状,一般无明显疼痛,患者往往不注意早期处理,但较大的霰粒肿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而使视力下降,同时引起上睑下垂。目前霰粒肿多采取保守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33。近年来研究表明曲安妥德注射于囊腔内对霰粒肿有较好的疗效,但手术治疗是眼科最常见和最简单的小手术之一,它仍然是霰粒肿治疗最彻底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在眼睑局部麻醉后,用睑板夹固定囊肿,翻转眼睑,使术野充分暴露,在囊肿结膜面与睑缘垂直切口,刮匙彻底刮除内容物,对于结壁较厚者,用眼科剪分离切口两侧部分囊壁并剪除,术中勿损伤周边结膜组织,避免结膜瘢痕化,同时以2.5%碘酒涂以囊腔内,注意勿使碘酒损伤其它组织。对已破溃的霰粒肿可作皮肤横切口,尽量刮除坏死组织,术后用氯霉素眼膏涂眼并包扎。嘱患者复查并进行科学宣教,注意用眼卫生,出现眼部不适及时就诊。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手术治疗儿童眼睑霰粒肿及肉芽肿共11202例。
小儿弱视治疗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病、多发病。它的本质是双眼视觉发育紊乱,不仅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而且没有完善的融合视觉,甚至是立体视觉。弱视的定义是: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8,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儿童弱视的发病情况,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大约为3%―3.8%。弱视治疗效果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越好。三四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训练最适宜,如果错过了这时机,到了12岁,由于视觉发育趋于成熟,治疗起来就困难了,如果进入成年,治疗弱视则基本无望。弱视治疗的关键是准确验光(儿童还需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1)传统遮盖法+精细目力家庭作业:遮盖视力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戴眼镜)看东西,同时作精细目力家庭作业,如:用弱视插板进行训练,刺激视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弱视眼视力提高。本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效果可靠。(2)后像+红光刺激:首先利用后像压抑周边视网膜,其次利用红光,作为刺激源刺激弱视眼黄斑区来提高视力。此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尤其适用于注视性质不佳的重度弱视,其它还有压抑疗法,视刺激疗法(即CAM刺激仪)等。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弱视集中训练仪治疗儿童弱视969例。。
婴幼儿屈光检查技术
医院眼科采用屈光筛查仪等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视力和屈光检查设备,对普通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婴幼儿,采用不接触、无痛苦的检测方法判断小孩的视功能,为婴幼儿屈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可靠地依据。现代生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视力问题,如弱视、近视低龄化等。随着眼健康知识的普及,家长已经意识到屈光不正,弱视等眼部异常早期诊治的重要性。3岁以前是视功能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存在任何屈光问题都会导致严重视力或双眼视缺陷。如能在3岁前发现并去除屈光异常等弱视危险因素、预测屈光变化情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眼科在门诊采用屈光筛查仪检查婴幼儿屈光状态7147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技术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因。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在发达国家,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阈值病变大约出现在矫正胎龄37周,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特制定《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临床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目前是西南地区唯一能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晒查和治疗单位。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眼科采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技术检查患儿达6270例。
斜视矫正术
科室擅长各种类型的斜眼矫正术,尤其是先天性斜视的矫正更为擅长,如内、外斜,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对复杂斜视亦能很好的矫正,如Helvenston综合征,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Duane`s 综合征等。
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垂直斜视的50%,其中单侧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约占70.6%,双侧约占29.4%。代偿头位是最主要的体征,多数同时伴同侧下斜肌功能亢进,表现为患眼眼位高,头歪向健侧,或合并水平型斜视。在幼年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诱发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的手术目的是消除垂直偏斜和代偿头位,避免成年后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建立双眼单视和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功能。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眼科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73例,治愈率为100%。
医疗情况
科室有专门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室、弱视治疗中心、综合验光室、裂隙灯检查室,斜弱视特殊检查室、视野检查室、同视机检查室和配镜中心。拥有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SL-8Z和SL-D7裂隙灯及眼前节照相系统、综合验光仪、同视机、KR-8100PA自动角膜曲率验光仪、眼部A/B超、非接触式眼压计、笔式眼压计、MTI瞬息摄影验光仪、视力筛查分析仪、眼科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等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对儿童眼病进行准确的检查。尤其是MTI和视力筛查分析仪,能通过瞬间摄影图像和视力筛查数据来发现婴幼儿(最小年龄为3个月)有无屈光不正及斜视等异常。目前拥有集弱视训练、同视功能训练于一体的治疗中心,能通过激光、光刷、后像、同视机等多种方法对弱视患儿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强化治疗,疗程短,疗效高。
先天性白内障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超声乳化仪+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进行规范的屈光矫正和弱视治疗,最大程度的恢复患儿生活视力。
RetCamⅡ主要用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以及对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眼病的早期诊断,从2008年展开筛查以来,科室筛查患儿约6270人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下称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在出生时发育尚不完善有关。其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吸氧史、输血等。胎龄越小、体重愈低,发生率愈高。随着我国新生儿医护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该病的发展,避免失明。每周二下午和周五下午眼科在住院部二楼眼底检查室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眼科近五年来门诊量约36万人次,住院病人1281人次,其中2012年外埠病人比例就达到33.43%。
科研情况
眼科医务人员先后在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临床及科研论文30余篇。在皮练鸿主任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一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低度凸透镜附加基底向内三棱镜防治儿童近视)、一项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庆市儿童防盲治盲的对策研究)和一项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及防治技术的临床研究)的研究工作,共获得科研经费 20余万元。并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多篇SCI。
眼科特色技术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
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操作时分离困难,创伤较大,出血多,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眼科从2010年开始开展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效果良好。改良额肌瓣悬吊术优于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1)单切口,只行睑缘切口,沿眼轮匝肌与眶隔间向上分离,并在眉弓处分离额肌,而未行眉弓下缘的皮肤切口来分离额肌。这样可以减少手术步骤,减少损伤,减少术后瘢痕形成。(2)未行额肌瓣的深面分离,未采用向上剪开额肌以制成一明显的舌状额肌瓣的方法,这样可大大减少对额部组织、神经核血管的损伤,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更主要的是此额肌瓣力量更强,术后效果更持久,优于分离出明显舌状额肌瓣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术后远期回退现象。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241例。治愈率为97.51%,好转率为1.66%。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性泪囊炎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又称婴幼儿性泪囊炎,病因为出生后鼻泪管下端鼻腔开口处Hassner瓣膜未裂开或形成一瓣形皱褶,Hasner瓣正常一般于生后4wk左右自行开通,如果没有破裂(约4% ~7%)或者鼻泪管被上皮碎屑堵塞,导致大量细菌蓄积在淤积的泪液中,刺激管道及黏膜而形成泪囊炎,同时可并发结膜炎、眼睑周围湿疹、泪囊瘘等多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泪道探通术就是用一根探针由泪道的上方开口――泪点进入泪道,沿着泪道的自然走行,一直探到泪道的下方开口――鼻泪管下端,打通泪道全程的阻塞点。探针不会长久地留在泪道中,探通后即取出。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1770例。
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眼病,全世界患病率为0.4% ,在我国的群体患病率为0.05% ,占儿童失明原因的10.0% ~38.O%。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是发生在出生后第1年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此时正是婴幼儿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体类型和材质的不断改进完善,儿童超乳手术成为一种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安全可行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视力,预防弱视,改善视力发育。自 Klmen1967年首次报道采用超声乳化技术经3.5mm切口行白内障吸除手术后,经过设备更新和完善,操作技术成熟和提高,加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应用,现代的儿童白内障手术较传统手术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白内障抽吸和PMMA硬性晶状体有2个缺点:① 白内障抽吸易干扰虹膜和抽吸皮质不彻底,导致术后虹膜反应重,并易过早过重出现后发障。② 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需要开大切口,造成术后角膜散光较高。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91例。治愈率为89.02%,好转率为10.99%。
霰粒肿、肉芽肿手术治疗
霰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不仅影响美观,也对患者眼部造成不适感,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视力。霰粒肿的形成是由于睑板腺分泌旺盛,睑板腺排除受阻,分泌物潴留而产生的一种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慢性肉芽肿炎症。一般早期采取保守治疗,较大者采取常规切除术。霰粒肿呈肿块状,一般无明显疼痛,患者往往不注意早期处理,但较大的霰粒肿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而使视力下降,同时引起上睑下垂。目前霰粒肿多采取保守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33。近年来研究表明曲安妥德注射于囊腔内对霰粒肿有较好的疗效,但手术治疗是眼科最常见和最简单的小手术之一,它仍然是霰粒肿治疗最彻底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在眼睑局部麻醉后,用睑板夹固定囊肿,翻转眼睑,使术野充分暴露,在囊肿结膜面与睑缘垂直切口,刮匙彻底刮除内容物,对于结壁较厚者,用眼科剪分离切口两侧部分囊壁并剪除,术中勿损伤周边结膜组织,避免结膜瘢痕化,同时以2.5%碘酒涂以囊腔内,注意勿使碘酒损伤其它组织。对已破溃的霰粒肿可作皮肤横切口,尽量刮除坏死组织,术后用氯霉素眼膏涂眼并包扎。嘱患者复查并进行科学宣教,注意用眼卫生,出现眼部不适及时就诊。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手术治疗儿童眼睑霰粒肿及肉芽肿共11202例。
小儿弱视治疗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病、多发病。它的本质是双眼视觉发育紊乱,不仅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而且没有完善的融合视觉,甚至是立体视觉。弱视的定义是: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8,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儿童弱视的发病情况,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大约为3%―3.8%。弱视治疗效果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越好。三四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训练最适宜,如果错过了这时机,到了12岁,由于视觉发育趋于成熟,治疗起来就困难了,如果进入成年,治疗弱视则基本无望。弱视治疗的关键是准确验光(儿童还需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1)传统遮盖法+精细目力家庭作业:遮盖视力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戴眼镜)看东西,同时作精细目力家庭作业,如:用弱视插板进行训练,刺激视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弱视眼视力提高。本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效果可靠。(2)后像+红光刺激:首先利用后像压抑周边视网膜,其次利用红光,作为刺激源刺激弱视眼黄斑区来提高视力。此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尤其适用于注视性质不佳的重度弱视,其它还有压抑疗法,视刺激疗法(即CAM刺激仪)等。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弱视集中训练仪治疗儿童弱视969例。。
婴幼儿屈光检查技术
医院眼科采用屈光筛查仪等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视力和屈光检查设备,对普通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婴幼儿,采用不接触、无痛苦的检测方法判断小孩的视功能,为婴幼儿屈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可靠地依据。现代生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视力问题,如弱视、近视低龄化等。随着眼健康知识的普及,家长已经意识到屈光不正,弱视等眼部异常早期诊治的重要性。3岁以前是视功能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存在任何屈光问题都会导致严重视力或双眼视缺陷。如能在3岁前发现并去除屈光异常等弱视危险因素、预测屈光变化情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眼科在门诊采用屈光筛查仪检查婴幼儿屈光状态7147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技术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因。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在发达国家,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阈值病变大约出现在矫正胎龄37周,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特制定《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临床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目前是西南地区唯一能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晒查和治疗单位。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眼科采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技术检查患儿达6270例。
斜视矫正术
科室擅长各种类型的斜眼矫正术,尤其是先天性斜视的矫正更为擅长,如内、外斜,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对复杂斜视亦能很好的矫正,如Helvenston综合征,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Duane`s 综合征等。
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垂直斜视的50%,其中单侧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约占70.6%,双侧约占29.4%。代偿头位是最主要的体征,多数同时伴同侧下斜肌功能亢进,表现为患眼眼位高,头歪向健侧,或合并水平型斜视。在幼年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诱发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的手术目的是消除垂直偏斜和代偿头位,避免成年后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建立双眼单视和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功能。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眼科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73例,治愈率为100%。
科室医生 更多
医生推荐
诊治数万病例,有丰富儿童门急诊工作经验。擅长儿童发热、咳嗽、腹泻、流涕、皮疹、新生儿肺炎、黄疸,先天性心脏病,胃肠炎,母乳喂养、早产儿喂养、牛奶蛋白过敏等,儿童保健!
小儿普外科疾病:疝气、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主攻肝胆胰脾专科疾病: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肝脏肿瘤、肝功能衰竭、胰腺炎、脾功能亢进等;熟练掌握肝移植手术技巧,对肝动脉吻合、血管搭桥及肝移植术后管理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