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为危重症监护医学中心,是区内最早独立的重症医学科之一。设重症医学科一区、二区两个病区,共有床位21张。目前该科室年收治危重病人达到800余人次/年,在心肺脑复苏、休克、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严重多发伤、脓毒症及MODS患者器官功能支持等诊疗领域都达到广西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
重症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76名,有医师17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其他均具有硕士学位。护理人员59名。目前,医院是广西唯一能招生培养危重病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是广西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所在单位,同时也是广西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科主任赵晓琴教授任中华危重症医学会广西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急重症救治方面成绩显著,是区内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科副主任汤展宏博士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重症医学会全国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论文20余篇。
重症医学科为医院独立的二级临床专科,设独立的治疗单元,分两个病区,科室布局合理,共有床位21张,总业务用房面积为845.5M2,每床的占地面积至少15 M2,配备9个单间病房,其中负压病房4间,且面积均大于18 M2。科室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均符合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标准。科室拥有万级层流洁净病房、美国PB840、西门子等多种呼吸机,先进的GE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德国PICCO容量监测仪、日本奥林巴斯纤维支气管镜、连续性血液净化机、美国多功能控温仪、美国多功能血气分析仪、多功能除颤仪、进口心电图机、微量推注泵、微量输液泵、营养泵、微量血糖仪等一批先进的设备。
科室医务人员高度专业化,训练有素,具有团队精神,并注重器官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紧急情况能随时应召,相互之间协调工作。护士具有健康的身体、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反应、良好的沟通技巧等基本素质。
学科技术团队整体技术实力突出,各级医师按该科室医师职责和技术要求,熟练掌握相应技术,包括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能熟练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另外,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还能独立熟练应用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等重症医学科核心技术。
学科作为广西最早成立的重症医学科之一,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一直处于区内领头羊地位,通过开展并普及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能对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如各类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类复合性创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进行综合优化治疗。总体技术水平高,其中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重孕产妇的诊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多个学术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肺复张术
该项目自2005年在该科开展以来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在临床开展121例,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曾多次在全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上交流,引起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获得一致好评,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目前广西已有多家医院应用医生的研究成果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俯卧位通气技术
该项目自2005年在该科开展以来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在临床开展87例,曾多次在全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上交流,引起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获得一致好评,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目前广西已有多家医院应用医生的研究成果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科同时依托广西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先进技术以服务于广大患者。其中全身亚低温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的临床应用、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术下脑氧代谢监测技术,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全身亚低温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的研究已成为2007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之一。
学科不仅注重自身能力的建设,还在区内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科室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占56%。每年参加院外会诊次50至200次,且院外会诊次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学科还通过院外会诊的途径对下级基层医院如北海市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容县人民医院等进行技术帮扶,在ARDS、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发创伤等方面开展治疗技术指导工作,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对危重患者的处置能力。技术推广情况:2010年8月及10月举办广西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班共2期。2008年该科还入选了广西卫生厅“危重孕产妇‘降消’项目”计划,在卫生厅指导下对基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开展有关危重孕产妇救治的技术推广。
重症医学科依托雄厚的综合实力,将再接再厉,用爱心筑起捍卫人民群众生命的防线。
西院重症医学科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重症医学科(ICU)属综合性ICU,收治除儿科以外所有其它学科的危重症患者,其中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和麻醉科术后危重症患者。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尤其擅长心血管重症及心肺脑复苏方面的救治工作。除了常规的危重症诊疗技术外,该学科还能独立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型术以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等心血管专科技术。
西院ICU目前拥有医生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医生2人、硕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1人。目前科室拥有护士3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全部护士均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已经取得本科学历的护士有10人。
西院ICU有良学好的学术氛围和重视科研的优良传统,已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可以招收重症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从事心血管重症及心肺脑复苏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和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累计科研经费接近200万元。已取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目前招有博士生2人、硕士生13人。
重症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76名,有医师17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其他均具有硕士学位。护理人员59名。目前,医院是广西唯一能招生培养危重病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是广西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所在单位,同时也是广西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科主任赵晓琴教授任中华危重症医学会广西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急重症救治方面成绩显著,是区内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科副主任汤展宏博士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重症医学会全国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论文20余篇。
重症医学科为医院独立的二级临床专科,设独立的治疗单元,分两个病区,科室布局合理,共有床位21张,总业务用房面积为845.5M2,每床的占地面积至少15 M2,配备9个单间病房,其中负压病房4间,且面积均大于18 M2。科室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均符合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标准。科室拥有万级层流洁净病房、美国PB840、西门子等多种呼吸机,先进的GE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德国PICCO容量监测仪、日本奥林巴斯纤维支气管镜、连续性血液净化机、美国多功能控温仪、美国多功能血气分析仪、多功能除颤仪、进口心电图机、微量推注泵、微量输液泵、营养泵、微量血糖仪等一批先进的设备。
科室医务人员高度专业化,训练有素,具有团队精神,并注重器官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紧急情况能随时应召,相互之间协调工作。护士具有健康的身体、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反应、良好的沟通技巧等基本素质。
学科技术团队整体技术实力突出,各级医师按该科室医师职责和技术要求,熟练掌握相应技术,包括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能熟练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另外,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还能独立熟练应用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等重症医学科核心技术。
学科作为广西最早成立的重症医学科之一,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一直处于区内领头羊地位,通过开展并普及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能对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如各类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类复合性创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进行综合优化治疗。总体技术水平高,其中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重孕产妇的诊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多个学术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肺复张术
该项目自2005年在该科开展以来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在临床开展121例,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曾多次在全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上交流,引起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获得一致好评,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目前广西已有多家医院应用医生的研究成果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俯卧位通气技术
该项目自2005年在该科开展以来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在临床开展87例,曾多次在全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上交流,引起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获得一致好评,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目前广西已有多家医院应用医生的研究成果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科同时依托广西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先进技术以服务于广大患者。其中全身亚低温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的临床应用、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术下脑氧代谢监测技术,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全身亚低温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的研究已成为2007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之一。
学科不仅注重自身能力的建设,还在区内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科室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占56%。每年参加院外会诊次50至200次,且院外会诊次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学科还通过院外会诊的途径对下级基层医院如北海市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容县人民医院等进行技术帮扶,在ARDS、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发创伤等方面开展治疗技术指导工作,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对危重患者的处置能力。技术推广情况:2010年8月及10月举办广西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班共2期。2008年该科还入选了广西卫生厅“危重孕产妇‘降消’项目”计划,在卫生厅指导下对基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开展有关危重孕产妇救治的技术推广。
重症医学科依托雄厚的综合实力,将再接再厉,用爱心筑起捍卫人民群众生命的防线。
西院重症医学科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重症医学科(ICU)属综合性ICU,收治除儿科以外所有其它学科的危重症患者,其中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和麻醉科术后危重症患者。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尤其擅长心血管重症及心肺脑复苏方面的救治工作。除了常规的危重症诊疗技术外,该学科还能独立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型术以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等心血管专科技术。
西院ICU目前拥有医生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医生2人、硕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1人。目前科室拥有护士3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全部护士均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已经取得本科学历的护士有10人。
西院ICU有良学好的学术氛围和重视科研的优良传统,已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可以招收重症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从事心血管重症及心肺脑复苏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和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累计科研经费接近200万元。已取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目前招有博士生2人、硕士生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