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一 、概况
(一)科室基本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八内科源于1984年的综合科,当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及金匮教研室共同组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以“经典回归临床”为理念,将仲景学说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与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经典理论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专业博士、硕士培养基地。2003年9月被遴选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风湿病重点专病”,2004年提前通过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重点专科验收,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风湿病重点专科专病。
(二)科室发展情况
1984年7月,在住院南楼五楼设立“华侨病区”,共有病床35张,初步确立了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为科室发展方向。科室在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在科室创始人熊曼琪、陈纪藩的带领下,以“经典回归临床,紧跟时代步伐”为指导思想,在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疗效,受到国内外患者的好评。
1987年7月,科室迁至住院北楼四楼,设有病床47张,所治疗病种也由类风湿病及糖尿病发展至多种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疾病。1990年1月“华侨病区”更名为“综合病区”。此后十余年时间中,综合病区立足于临床,在类风湿关节炎及糖尿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大成绩。
2003年2月综合病区迁至住院中心楼五楼,更名为“六内科”,共设病床45张,分为风湿免疫病组和内分泌组。科室在立足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基础上,紧跟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建立了一整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病中医药诊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逐渐实行单病种管理,使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水平居于我省领先地位。
2009年1月6日迁至新门诊大楼十一楼,正式成立“八内科”,以诊治风湿免疫性疾病为主,共设病床49张。
(三)历任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1984-1993年:综合科主任:熊曼琪,副主任:廖世煌,梁柳文;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廖世煌
1993-1997年:综合科主任:黄仰模,副主任:廖世煌 林安钟;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廖世煌,副主任:黄仰模
1997-2003年:综合科主任:蔡文就;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廖世煌,副主任:黄仰模
2003-2005年:六内科主任:蔡文就,副主任:林昌松;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黄仰模,
副主任:林昌松
2005-2008年:六内科主任:蔡文就,副主任:林昌松;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林昌松
2009年-:八内科主任:林昌松;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林昌松
(四)人才队伍情况
现有技术人员24人,其中医疗教学组11人,教授5人,副主任中医师4人,讲师1人,助教1人,教辅人员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护理组13人。
陈纪藩,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重点专科专病中医风湿病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廖世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金匮教研室主任。
黄仰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金匮教研室主任。
林昌松,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八内科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南六省风湿病防治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抗风湿联盟常务委员。
刘晓玲(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事科科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关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陈光星,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清平(女),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丽娟(女),主治医师。
雷旭杰、徐志锐(女)住院医师。
二、技术优势与成就
八内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风湿免疫病医疗、教学及科研基地,承担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教学任务。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与发展,八内科目前在风湿免疫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广大患者与同行的好评与认可。
在诊治风湿免疫性性疾病方面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已建立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炎等多病种的诊治、疗效评价和护理规范,提高了中医风湿病的临床水平。在《金匮要略》治痹思想指导下,提出久病多瘀多虚,寒热夹杂的新见解,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研制出通痹灵片、通痹灵合剂等系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并开展了针、灸、熏、洗、敷、中药汽疗、中药中频离子导入、中药熏蒸、宽谱仪照射、中药外敷和针灸拔罐等多种外治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接受本专科治疗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各国,扩大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在国内外的影响。
2000年,《南方都市报》以“身处澳洲患重病 遭夫离弃同胞相助”报道了我科收治身患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澳门同胞欧阳莲女士,港澳电台和报纸同时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类风湿取得良好疗效和社会各界资助关心欧阳莲的感人事迹,在东南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我院风湿专科成功治愈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邓健同学,邓健同学毅然放弃了免试入学多所重点大学的机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我校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邓健同学的肺腑之言“中医救了我,我要学中医”对中医界产生了强烈震撼!《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作专门采访报导。陈纪藩教授先后被邀请到日本、澳洲、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受到好评。
三、科研、教学与其他
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课题等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性狼疮作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痹灵对CIA小鼠滑膜细胞IL-1β、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中日合作课题“汉方制剂治疗难治性疾患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慢性关节炎汉方治疗药通痹灵的免疫作用机理”等,总经费达250余万元,建立了一整套风湿病药物的成分筛选、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方案,先后在中华系列等杂志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119次。组织了2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1次国际会议大会发言,3次国际会议壁报交流。2005年2月我科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顺利通过国家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评为“A级”。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医药抗风湿病的机理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也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较大地促进了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风湿专病的建设,促进了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学术推广和经典名方的运用。
金匮教研室先后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部级及校级教学课题6项。1998年《金匮要略》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2006年《金匮要略》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金匮要略教学理论结合临床研究”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995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金匮要略临床科研促教学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1998年教学成果特等奖,2005年“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匮要略课程建设与研究”获2008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匮要略精品课程网站”获2008年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金匮教研室于2005-2008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 2000年主编出版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2001年又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主编单位,出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金匮要略.案例版》、《中医临床基础学》,《中医经典选读》,教参有《金匮要略教与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歌诀新编》、《经方临床应用》、《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在编教材有《中医经典选读》、教参《金匮要略百题精解》等。新开设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自编教材《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典研究思路与方法》。承担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中医经典与临床方向班《金匮要略》教材建设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20余名,多名学生分别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香港“求是”奖学金,广州中医药大学“联邦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其中2人毕业后分别在美国NIH和日本神户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人在英国从事医疗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