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人民医院始建于1949年12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医院逐渐发展壮大,面貌日新月异,如今总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有院本部、一门诊、二门诊、三门诊和知政南门诊几部分,开放病床618张、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15人,是集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医疗急救、医学研究、临床教学与培训于一体的新会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是全区急救中心和医疗技术指导中心,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医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圭峰山下,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楼宇设计布局合理,是1986年由海外华侨、旅港澳乡亲利铭泽、黄球、陈子民、陈经伦、霍宗傑、崔德琪等善长仁翁及陈瑞琪慈善纪念基金会捐资于兴建而成的。此后,医院先后接受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资超过1500万元,兴建了急救中心大楼、院门诊惠民楼和购置了一大批医疗器械和急救设备。 医院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医务人员队伍技术精良、勤奋上进、无私奉献。在全院900多名员工中,高级职称的100多人,中级职称的190多人,高等医学院校兼职教授、副教授近40人。全院共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急诊科、门诊部等十多个临床科室和影像中心、检验科等医技辅助科室,2008年门诊量78.02万人次,出院人数2.17万人次,每天急诊出车次数20多次。医院拥有磁共振诊断系统、螺旋CT、数字减影成像系统(DSA)、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机、超声乳化治疗仪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
医院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发展方向,积极与上级各大医院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专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专科技术日臻成熟。心血管内科、脑外科、骨科和急诊科成为医院的重点专科,能开展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重型颅脑外伤救治、脑肿瘤手术治疗、皮瓣转移、断肢再植以及微创手术、导管介入治疗等一系列高难度治疗项目,并承担全区120急救重任,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战绩彪炳。 医院以科研、教学带动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院”战略,是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和教学医院、是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2008年通过省卫生厅评审,成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医院”。医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临床带教工作,每年举办多项大型学术交流会和医疗、护理培训学习班,为高等医学院校和基层医院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技术人才。在科研方面,骨科、普外科、手外科分别于2001年、2004年和2006年成为广东省创伤骨科救治中心、第一军医大学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普外中心、江门市手外科研究所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临床基地。近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省、市、区医学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奖励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手外科的“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及其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普外科的“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两项科研课题分别于2005年、2006年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 医院在提高医疗技术质量、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狠抓医德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积极推行优质规范化服务,全面实施目标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医疗事业上舒展才干、创造业绩,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团结进取的工作环境。 医院近年取得了显著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1993年被卫生部定为“二级甲等医院”,2002年被评定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04年被定为“广东省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试点单位”,2005年获得“新会区工会固本强基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工会获得“新会区先进职工之家”、“先进女职工集体”,2008年获得“新会区卫生局抗振救灾先进单位”、护理部获得“新会区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