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
作为骨科的基础专业,创伤骨科的历史也就是温医骨科50年的历史。他的绌壮发展成为各专业分支的摇篮。现在,院创伤骨科已从上世纪建院时的创伤专业组发展为拥有三个病区的共120张床位的创伤专业科室。近年来,又在科内分出普通创伤、足踝、运动医学、儿童等专科,专业上的细分和提升为院骨科顺应潮流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创伤骨科年住院病例手术量已达三千余例,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更新,手术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紧跟世界水平。科室注重学术的交流与学习,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各项学术活动。科室人才梯队逐渐形成,现有高级职称医师10余名,主治及住院医师20余名,学科带头人郭晓山主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尤其在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和治疗上走在学术的前沿。郭晓山、陈华、洪建军、杨雷等主任在国内多个学术团体任职,科室还负责温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每年培养骨科研究生20余人。继承老一辈专家的精神,注重科研工作,科室拥有生物力学,足踝、运动医学、数字及细胞省重点实验室,每年申请省、国家课题基金多项,在国家及SCI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使科室真正做到临床、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地发展。
回顾院创伤骨科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一、西医骨折治疗理念引进,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的初级阶段。主要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1958年温州医学院创办成立了温州医学院附属温一医院,由汤邦杰任外科教研组主任,创建了骨科门诊和病房。1961年由李也白主任从上海中山医院骨科进修回一医,和汤邦杰主任一起开展骨科工作,在浙南地区率先开展西医骨折治疗,冲击了传统的伤科治疗。60年代,西医骨折治疗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急救处理成为主流。当时骨科床位16张。骨折的治疗从原有伤科的夹板固定,增加了石膏固定和牵引治疗,并逐渐开展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固定器械主要以普通钢板、克氏钉为主。72年开展科首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975年由池永龙主任设计的“牵引加压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率先开展省器械外固定的治疗。随后又研制和开展了髌骨、锁骨、骨盆等外固定治疗,创造了自己的外固定器械。到70年代末,骨科床位已扩展到32张,收治病员仍以创伤为主。
二、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全面开展,骨折内、外固定相辅相成。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床位48张。骨科病人的收治仍以创伤为主,手术治疗骨折已被医生推崇和病人接受,但骨折固定器械尚相对落后,普通钢板、梅花针、三刃钉仍是当时长管状骨和股骨颈骨折固定的主要器械,人工股骨头置换逐步开展。池主任等自行研制的骨延长器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器械的限制,关节周围和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成为当时的难题,术后多数病例需加石膏外固定和辅助牵引制动,关节功能恢复慢。
三、AO内固定理念的全面应用阶段。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骨折固定以AO内固定理念为主,即:解剖复位、加压固定、保护血运和早期活动。国产加压钢板、有限接触钢板、梯形钢板广泛应用,当时进口钢板,交锁髓内针尚未引进院。此时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骨折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对于开放性骨折,支架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钢板外露和骨外露的发生,减少了骨折的感染率,促进了骨折的愈合。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骨缺损的治疗也得到提高.此时,骨科床位已扩展到100张,其中创伤床位60张,科室开始规范化发展。
四、BO(生物接骨术)理念逐渐形成手术以进入微创阶段。时代进入21世纪,以AO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外骨科固定器械进入院,使骨折的治疗更加优化。但此时国外骨折治疗理念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在发现AO内固定的缺点后,在其基础上逐渐发展了以“减少骨折端血运和软组织的干扰,不追求非关节内骨折的严格解剖复位,注重长度、旋转、轴线的排列,保留骨块血运,采取间接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固定和远离骨折端固定技术”的生物学固定技术,即骨折固定的BO理念。带锁髓内针、LC-DCP、LCP、LISS、空心加压螺钉技术广泛应用于相应骨折的治疗。骨盆骨折、髋臼骨折手术增多。院较早开展的骨盆环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技术,小切口下粗隆骨折DHS和经皮近端髓内针内固定、小切口和经皮复位跟骨骨折内固定技术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以及在其它骨端骨干骨折治疗中的MIPO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增加了伤口美观。至2006年,创伤科增至三个病区,床位120张,分出运动、足踝等亚专业组,将儿骨纳入创伤科管理.今年底,创伤骨科将扩张至四个病区,加上各病区加床,预计将达到200张床位。
目前,创伤骨科建设已初具规模,人员梯队逐渐完善,专业分支更加细化,治疗理念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相信在创伤生物力学研究,骨科内固定器的设计和改进,骨盆等四肢微创手术技术的再开创和应用,生物接骨术的应用和发展,骨不愈合的治疗,创伤显微、修复重建,运动、足踝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院创伤骨科接受浙南闽东地区危重及普通病人的救治,病员辐射台州、丽水、福鼎多地。竭诚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将以最成熟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诚挚的态度为大家服务。
回顾院创伤骨科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一、西医骨折治疗理念引进,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的初级阶段。主要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1958年温州医学院创办成立了温州医学院附属温一医院,由汤邦杰任外科教研组主任,创建了骨科门诊和病房。1961年由李也白主任从上海中山医院骨科进修回一医,和汤邦杰主任一起开展骨科工作,在浙南地区率先开展西医骨折治疗,冲击了传统的伤科治疗。60年代,西医骨折治疗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急救处理成为主流。当时骨科床位16张。骨折的治疗从原有伤科的夹板固定,增加了石膏固定和牵引治疗,并逐渐开展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固定器械主要以普通钢板、克氏钉为主。72年开展科首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975年由池永龙主任设计的“牵引加压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率先开展省器械外固定的治疗。随后又研制和开展了髌骨、锁骨、骨盆等外固定治疗,创造了自己的外固定器械。到70年代末,骨科床位已扩展到32张,收治病员仍以创伤为主。
二、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全面开展,骨折内、外固定相辅相成。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床位48张。骨科病人的收治仍以创伤为主,手术治疗骨折已被医生推崇和病人接受,但骨折固定器械尚相对落后,普通钢板、梅花针、三刃钉仍是当时长管状骨和股骨颈骨折固定的主要器械,人工股骨头置换逐步开展。池主任等自行研制的骨延长器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器械的限制,关节周围和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成为当时的难题,术后多数病例需加石膏外固定和辅助牵引制动,关节功能恢复慢。
三、AO内固定理念的全面应用阶段。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骨折固定以AO内固定理念为主,即:解剖复位、加压固定、保护血运和早期活动。国产加压钢板、有限接触钢板、梯形钢板广泛应用,当时进口钢板,交锁髓内针尚未引进院。此时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骨折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对于开放性骨折,支架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钢板外露和骨外露的发生,减少了骨折的感染率,促进了骨折的愈合。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骨缺损的治疗也得到提高.此时,骨科床位已扩展到100张,其中创伤床位60张,科室开始规范化发展。
四、BO(生物接骨术)理念逐渐形成手术以进入微创阶段。时代进入21世纪,以AO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外骨科固定器械进入院,使骨折的治疗更加优化。但此时国外骨折治疗理念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在发现AO内固定的缺点后,在其基础上逐渐发展了以“减少骨折端血运和软组织的干扰,不追求非关节内骨折的严格解剖复位,注重长度、旋转、轴线的排列,保留骨块血运,采取间接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固定和远离骨折端固定技术”的生物学固定技术,即骨折固定的BO理念。带锁髓内针、LC-DCP、LCP、LISS、空心加压螺钉技术广泛应用于相应骨折的治疗。骨盆骨折、髋臼骨折手术增多。院较早开展的骨盆环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技术,小切口下粗隆骨折DHS和经皮近端髓内针内固定、小切口和经皮复位跟骨骨折内固定技术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以及在其它骨端骨干骨折治疗中的MIPO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增加了伤口美观。至2006年,创伤科增至三个病区,床位120张,分出运动、足踝等亚专业组,将儿骨纳入创伤科管理.今年底,创伤骨科将扩张至四个病区,加上各病区加床,预计将达到200张床位。
目前,创伤骨科建设已初具规模,人员梯队逐渐完善,专业分支更加细化,治疗理念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相信在创伤生物力学研究,骨科内固定器的设计和改进,骨盆等四肢微创手术技术的再开创和应用,生物接骨术的应用和发展,骨不愈合的治疗,创伤显微、修复重建,运动、足踝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院创伤骨科接受浙南闽东地区危重及普通病人的救治,病员辐射台州、丽水、福鼎多地。竭诚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将以最成熟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诚挚的态度为大家服务。
科室医生 更多
医生推荐
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优选方案,乙肝预防和母婴阻断,妊娠期肝炎,肝结节鉴别,肝癌早期筛查,各种肝病(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不明原因发热、各种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脑膜炎、结核病、猫抓病、恙虫病、病毒感染、出血热、水痘、带状疱疹、流感、真菌感染、艾滋病预防、狂犬病预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