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
一、科室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由荣独山教授于1958年组建,系我国重要的核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药理基地,其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核医学的起源地之一。
1958年 中山医院成立同位素实验室
1959年 建立放射医学教研组、放射医学研究所
1964年 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著“临床同位素学”
1978年 受卫生部委托承办了临床核医学医师进修班
1978年 作为第一批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79年 批准成立核医学研究所
1990年 通过评审确定为博士点
1991年 定名为核医学科
1994年 被批准为国家放射性药品药理基地
1997年 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重要学科之一
2010年 被列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2011年 设立乳腺癌专用伽马成像(BSGI)培训中心
2014年 被列为亚洲核医学院上海分院中山医院培训基地
2014年 被批准为临床重点专科
2014年 被列为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核医学科一贯重视人员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上级医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了健康的良性循环。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1人。医师系列(16人)、技术系列(16人)、护理系列(5人)和放射性药物系列(4人)配套合理、梯队完备。现有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14名。核医学科倡导工作人员多技多能,已有10余名医技人员同时具有NMI、CT及MRI大型设备上岗证。为更加准确、合理地使用融合图像诊断设备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也在国内核医学界得到广泛认可。
科室主任石洪成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以及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等多部杂志的编委。核医学科还包括复旦大学关键岗位引进人才1人。
科室下设四个中心,分别为:PET分子影像中心(两千余平米),单光子功能影像中心(一千余平米),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心(九百余平米)和核医学实验中心(三百余平米),占有面积4000余平方米。
二、医疗工作
临床工作主要包括显像诊断和放射性核素治疗二大部分。核医学科现有PET/CT成像系统二台,配有16排诊断CT的SPECT/CT成像系统、三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和乳腺专用伽马相机各一台,以及用于核素内放射治疗的病房。PET/CT年检查病人约8000人次,单光子显像检查约14000人次,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约500人次。规划中近期将增配更为先进的SPECT/CT和心脏专用机咖玛相机及PET/MR等设备。
核医学科配备有各种实验设备,近期科室还将配备高能医用回旋加速器、小动物PET/MR等先进设备。
1、诊断项目
利用微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对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反映病灶局部的血流、功能和代谢情况,发现病变。具有无创、检查过程简单、诊断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核医学科展开的检查项目有:
PET/CT肿瘤显像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肿瘤诊断影像检查,其主要应用在鉴别良恶性病变、寻找未知的原发肿瘤、已知恶性肿瘤分期、监测恶性肿瘤疗效、探测肿瘤是否复发、指导放疗计划等。由于PET/CT检查可以一次性获得核医学代谢影像和CT解剖图像并实现两者融合,其对病灶的监测具有高灵敏性,对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再分期和疗效评价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且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
PET/CT心肌代谢显像
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的影像学方法用于冠心病的筛选和评价预后疗效市非常必要的。配有64层高速螺旋CT的PET/CT可以通过一次扫描获得精确的心脏解剖及功能图像,可实现一站式诊断,PECT/CT提供的融合图像可以明显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准确反映心肌梗死部位的范围、程度、存活心肌状况和心功能情况。
核心脏病学检查:包括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和PCI术后以及药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心肌细胞的活力。左、右心室功能测定;评价室壁运动和化疗后心肌损害程度。
神经系统的核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灶定位、偏头痛定位诊断,肿瘤复发或放疗后改变,术后和瘢痕的鉴别,心理障碍患者的脑血流状况的评估等。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甲状腺功能的测定,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异位甲状腺的诊断;颈部肿物性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以及内照射治疗。甲状旁腺、肾上腺疾病的诊断。
骨骼系统的核医学: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青枝型、疲劳性骨折的诊断,移植骨血供和存活情况的评估,原发性骨肿瘤血供情况和全身骨转移情况的评估,代谢性骨病全身骨骼情况的评估。
消化系统的核医学检查: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消化道蛋白丢失的诊断,食道通过情况、胃排空和胆囊功能的评估,胃食道返流的诊断,门脉高压的测定等。
肺通气和灌注显像:肺栓塞的诊断,尤其是对于肺外周小血管的栓塞具有重要价值;肺通气、灌注功能的评价,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程度评估。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向左分流的定性和定量诊断。肺移植术前肺功能的评估、移植肺功能的评价等。
肾动态显像:肾动脉狭窄或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损害的评价;糖尿病等原因导致肾微小血管病变后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移植肾的监护等。
乳腺癌专用伽马相机成像(BSGI):乳腺专用伽马咖玛相机成像(breast-specific gamma-imaging,BSGI),又称乳腺分子成像,是一种经过改进的乳腺闪烁扫描技术(breast scintigraphy),也就是使用小视野γ相机与99mTc-sestamibi示踪剂的乳腺功能成像技术,能够为乳腺肿瘤诊断提供了一个定性、定量、定位及定形的信息。
2、治疗项目:
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导性的与病灶结合,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γ或β射线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目的。由于γ或β射线在体内的有效射程很短,不会对病灶周围正常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损害。
目前开展的项目包括: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131I治疗
利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甲亢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有效方法。因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进程中,碘元素是必备原料,放射性碘和稳定性碘具有相同的生理生化特性,因此甲状腺组织同样对放射性碘有高度的吸收和浓集能力。大量浓聚的放射性碘使甲状腺受到辐射作用,部分甲状腺组织被破坏,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使甲亢缓解或治愈。而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少或基本不受影响。
131I治疗甲亢适应范围广,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一次治愈率高,费用低,在西方一些国家已将此作为甲亢治疗首选方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治疗
甲状腺癌按病理分型有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混合癌及未分化癌等,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分化较好,具备部分正常甲状腺细胞摄取碘的能力,可以采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131I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摄入体内的131I主要聚集在有甲状腺功能的组织里。当正常甲状腺组织被去除后,分化好的甲状腺癌组织能够摄取足量的131I,利用131I衰变发生的射线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抑制复发或转移灶生长的目的。手术+131I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最佳方案。
肿瘤骨转移痛的治疗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直接沉淀在骨骼的转移病灶上,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β射线起到消除水肿,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与双磷酸盐药物相比,该类药物治疗具有与转移灶结合更加紧密,对转移灶局部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三、科研工作:
在科研方面,我科在核医学影像研究,放射性药物研发,核素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多个省部级科研进步奖项。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取得多项药物研究成果。
1、优势与特色
1)放射性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99mTc、113mIn标记的一系列放射性脏器显像剂。许多放射性药物沿用至今。
2)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复发的观察,以及导向治疗的研究:本所在国内首先涉及肝脏、甲状腺等肿瘤的诊断及导向治疗的研究,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开发和使用新机器,技术队伍逐渐成长,初步具备了对先进设备的驾驭和消化吸收能力。
3)神经核医学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灌注显像,并首次引入威斯康新卡片试验,Diamox负荷试验等介入脑显像等。
4)心血管核医学研究:广泛开展了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并对其方法学、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全面探索。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脂肪酸心肌代谢显像的研究,并完成了临床前药理试验.
2、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是心脑血管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的开发研究包括:
1)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放射性治疗①18F-FDG的肿瘤显像研究:充分发挥在肿瘤诊断方面的优势,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并对复发病灶和疤痕组织进行鉴别,以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及早发现转移病灶。②188Re标记化合物的研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引入188Re发生器,进行188Re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在肿瘤方面兼顾诊断和治疗。如研究188Re-EDTMP对转移性骨肿瘤引起骨痛的治疗。又如188Re标记胶体进行实体瘤的放射治疗。③肿瘤放射免疫显像和导向治疗的研究继续筛选合适的单克隆抗体,包括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寻找具有高亲和力、标记稳定的抗体。④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种子治疗”是国际上流行的肿瘤治疗新技术。用于肿瘤切除术后可疑转移病灶的包埋植入,可杀灭肿瘤转移细胞;用特殊的“枪”射入前列腺癌等实体瘤,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无须外科手术。我国刚引入一条生产线生产该项产品。我们将通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对该'种子'的植入方法,植入剂量,有效射程,病理改变,治疗效果等进行研究,并逐步试行在临床应用。
2)中枢神经受体的研究和脑瘤的PET研究:在以往多巴胺受体、苯妥英钠受体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攻关:① 99mTc-Trodat-1受体与帕金森氏病关系的研究。② 脑瘤的PET研究。包括18F-FDG,11C-蛋氨酸等的脑瘤PET显像研究。结合脑血流灌注显像,充分发挥PET脑功能显像的优点。
3)心肌活力测定和心肌代谢显像、受体显像的研究:①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继续努力完成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剂的产业化过程,寻找资助以上报新药。②心肌18F-FDG糖代谢显像研究。③推广心肌活力测定在临床广泛应用。④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国外近年来有报道运用放射性核素照射的方法来防止冠状动脉术后冠脉再狭窄。我们将对核素的选择,辐射剂量,时间,方法,冠状动脉壁的破坏程度、再生情况等进行研究。⑤心肌肾上腺能受体显像研究。目前较为成熟的心肌受体显像剂仍是123I-MIBG,我们宜在进行心肌脂肪酸显像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心肌肾上腺能受体显像剂的研制和临床前药理和临床试用。
4)4)图象融合的研究:这是当前国际研究前沿,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核医学的图象以功能影像为主,与其他形态学研究相结合,进行图象融合,可提高医学影像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PET/CT/MRI多模态多靶点显像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基础研究》,编号:81271608,起至年月:2013.01-2016.12。项目负责人:石洪成(60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转运蛋白特异性配体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PET显像研究,编号:81471706,起至年月:2015.01-2018.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70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肿瘤预定位策略用于肝癌的PET显像研究,编号:81201130,起至年月:2013.01-2015.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23万)
4)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适用新型技术推广项目:SPECT/CT融合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编号: 2013SY008 ,起至年月:2014.01-2016.12,项目负责人:石洪成。(50万)
5)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PET显像剂18F-erlotinib的研制及用于预测肿瘤EGFR基因表达状态的初步研究,编号: 13ZR1439200, 2013.07-2016.07,项目负责人:修雁。(10万)
6)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Bevacizumab-DNA及F-18-c-DNA体系用于肝癌的PET显像研究,编号: XYQ2013106,起至年月:2014.01-2016.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60万)
7)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特征形貌纳米颗粒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及PET/CT疗效评价研究,编号:13PJ1401400,起至年月:2013.09-2015.8。项目负责人:程登峰(20万)
8)复旦大学关键岗位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编号EZF152505。项目负责人:程登峰(50万)
9)复旦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F-18标记SP94多肽用于肝癌的PET显像,编号:20520133488,起至年月:2013.01-2015.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30万)
10)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开发项目:99mTc-Glucarate在肺癌SPECT显像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程登峰(1.1万)
11)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面上项目:18F-FDGPET/CT动态血流及标准摄取值测定与肝细胞癌病理学分级相关性研究,编号:M20140367,项目负责人:李蓓蕾(60万)
四、教学与人才培养:
核医学科作为复旦大学的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承担了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留学生等核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时作为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点,为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2010年起成为国家首批住院医师培训专业基地,参与修订了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大纲(核医学专业),每年承担20余人次的住院医师培训任务,为各专科临床研究生轮转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训练基地。在临床培训中狠抓“三基”,同时特别重视临床思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积极引导住院医师参与临床科研活动。强调换位思考以及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山精神。每年为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提供专科培训。
在继续教育方面,开办多期不同研究方向的全国学习班,早期的“全国同位素学习班”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核医学人才,其中多数已成为全国各地核医学科的领军人物。近年来核医学科连续多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SPECT/CT临床应用与进展”学习班,以大量翔实病例,详细介绍了中山医院应用SPECT/CT的临床经验,得到了广大学员的普遍认可,为核医学新技术的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院举办临床科研各类讲座,与此同时,科室每年会选送1-2名硕、博士生赴美、欧等国际一流学术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培训,密切的科研交流使得科室的学术与教学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门诊地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楼
门诊时间:参见专家学者列表
病房地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八号楼底楼核医学科(徐汇区枫林路180号)通信地址: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八号楼底楼核医学科
联系电话:021-60263357(PET分子影像中心)
021-64041990-2470(ECT、BSGI、核素治疗)
网站地址:http://www.zs-hospital.sh.cn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由荣独山教授于1958年组建,系我国重要的核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药理基地,其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核医学的起源地之一。
1958年 中山医院成立同位素实验室
1959年 建立放射医学教研组、放射医学研究所
1964年 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著“临床同位素学”
1978年 受卫生部委托承办了临床核医学医师进修班
1978年 作为第一批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79年 批准成立核医学研究所
1990年 通过评审确定为博士点
1991年 定名为核医学科
1994年 被批准为国家放射性药品药理基地
1997年 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重要学科之一
2010年 被列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2011年 设立乳腺癌专用伽马成像(BSGI)培训中心
2014年 被列为亚洲核医学院上海分院中山医院培训基地
2014年 被批准为临床重点专科
2014年 被列为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核医学科一贯重视人员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上级医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了健康的良性循环。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1人。医师系列(16人)、技术系列(16人)、护理系列(5人)和放射性药物系列(4人)配套合理、梯队完备。现有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14名。核医学科倡导工作人员多技多能,已有10余名医技人员同时具有NMI、CT及MRI大型设备上岗证。为更加准确、合理地使用融合图像诊断设备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也在国内核医学界得到广泛认可。
科室主任石洪成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以及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等多部杂志的编委。核医学科还包括复旦大学关键岗位引进人才1人。
科室下设四个中心,分别为:PET分子影像中心(两千余平米),单光子功能影像中心(一千余平米),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心(九百余平米)和核医学实验中心(三百余平米),占有面积4000余平方米。
二、医疗工作
临床工作主要包括显像诊断和放射性核素治疗二大部分。核医学科现有PET/CT成像系统二台,配有16排诊断CT的SPECT/CT成像系统、三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和乳腺专用伽马相机各一台,以及用于核素内放射治疗的病房。PET/CT年检查病人约8000人次,单光子显像检查约14000人次,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约500人次。规划中近期将增配更为先进的SPECT/CT和心脏专用机咖玛相机及PET/MR等设备。
核医学科配备有各种实验设备,近期科室还将配备高能医用回旋加速器、小动物PET/MR等先进设备。
1、诊断项目
利用微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对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反映病灶局部的血流、功能和代谢情况,发现病变。具有无创、检查过程简单、诊断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核医学科展开的检查项目有:
PET/CT肿瘤显像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肿瘤诊断影像检查,其主要应用在鉴别良恶性病变、寻找未知的原发肿瘤、已知恶性肿瘤分期、监测恶性肿瘤疗效、探测肿瘤是否复发、指导放疗计划等。由于PET/CT检查可以一次性获得核医学代谢影像和CT解剖图像并实现两者融合,其对病灶的监测具有高灵敏性,对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再分期和疗效评价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且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
PET/CT心肌代谢显像
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的影像学方法用于冠心病的筛选和评价预后疗效市非常必要的。配有64层高速螺旋CT的PET/CT可以通过一次扫描获得精确的心脏解剖及功能图像,可实现一站式诊断,PECT/CT提供的融合图像可以明显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准确反映心肌梗死部位的范围、程度、存活心肌状况和心功能情况。
核心脏病学检查:包括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和PCI术后以及药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心肌细胞的活力。左、右心室功能测定;评价室壁运动和化疗后心肌损害程度。
神经系统的核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灶定位、偏头痛定位诊断,肿瘤复发或放疗后改变,术后和瘢痕的鉴别,心理障碍患者的脑血流状况的评估等。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甲状腺功能的测定,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异位甲状腺的诊断;颈部肿物性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以及内照射治疗。甲状旁腺、肾上腺疾病的诊断。
骨骼系统的核医学: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青枝型、疲劳性骨折的诊断,移植骨血供和存活情况的评估,原发性骨肿瘤血供情况和全身骨转移情况的评估,代谢性骨病全身骨骼情况的评估。
消化系统的核医学检查: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消化道蛋白丢失的诊断,食道通过情况、胃排空和胆囊功能的评估,胃食道返流的诊断,门脉高压的测定等。
肺通气和灌注显像:肺栓塞的诊断,尤其是对于肺外周小血管的栓塞具有重要价值;肺通气、灌注功能的评价,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程度评估。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向左分流的定性和定量诊断。肺移植术前肺功能的评估、移植肺功能的评价等。
肾动态显像:肾动脉狭窄或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损害的评价;糖尿病等原因导致肾微小血管病变后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移植肾的监护等。
乳腺癌专用伽马相机成像(BSGI):乳腺专用伽马咖玛相机成像(breast-specific gamma-imaging,BSGI),又称乳腺分子成像,是一种经过改进的乳腺闪烁扫描技术(breast scintigraphy),也就是使用小视野γ相机与99mTc-sestamibi示踪剂的乳腺功能成像技术,能够为乳腺肿瘤诊断提供了一个定性、定量、定位及定形的信息。
2、治疗项目:
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导性的与病灶结合,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γ或β射线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目的。由于γ或β射线在体内的有效射程很短,不会对病灶周围正常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损害。
目前开展的项目包括: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131I治疗
利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甲亢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有效方法。因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进程中,碘元素是必备原料,放射性碘和稳定性碘具有相同的生理生化特性,因此甲状腺组织同样对放射性碘有高度的吸收和浓集能力。大量浓聚的放射性碘使甲状腺受到辐射作用,部分甲状腺组织被破坏,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使甲亢缓解或治愈。而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少或基本不受影响。
131I治疗甲亢适应范围广,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一次治愈率高,费用低,在西方一些国家已将此作为甲亢治疗首选方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治疗
甲状腺癌按病理分型有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混合癌及未分化癌等,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分化较好,具备部分正常甲状腺细胞摄取碘的能力,可以采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131I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摄入体内的131I主要聚集在有甲状腺功能的组织里。当正常甲状腺组织被去除后,分化好的甲状腺癌组织能够摄取足量的131I,利用131I衰变发生的射线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抑制复发或转移灶生长的目的。手术+131I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最佳方案。
肿瘤骨转移痛的治疗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直接沉淀在骨骼的转移病灶上,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β射线起到消除水肿,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与双磷酸盐药物相比,该类药物治疗具有与转移灶结合更加紧密,对转移灶局部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三、科研工作:
在科研方面,我科在核医学影像研究,放射性药物研发,核素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多个省部级科研进步奖项。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取得多项药物研究成果。
1、优势与特色
1)放射性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99mTc、113mIn标记的一系列放射性脏器显像剂。许多放射性药物沿用至今。
2)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复发的观察,以及导向治疗的研究:本所在国内首先涉及肝脏、甲状腺等肿瘤的诊断及导向治疗的研究,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开发和使用新机器,技术队伍逐渐成长,初步具备了对先进设备的驾驭和消化吸收能力。
3)神经核医学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灌注显像,并首次引入威斯康新卡片试验,Diamox负荷试验等介入脑显像等。
4)心血管核医学研究:广泛开展了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并对其方法学、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全面探索。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脂肪酸心肌代谢显像的研究,并完成了临床前药理试验.
2、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是心脑血管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的开发研究包括:
1)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放射性治疗①18F-FDG的肿瘤显像研究:充分发挥在肿瘤诊断方面的优势,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并对复发病灶和疤痕组织进行鉴别,以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及早发现转移病灶。②188Re标记化合物的研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引入188Re发生器,进行188Re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在肿瘤方面兼顾诊断和治疗。如研究188Re-EDTMP对转移性骨肿瘤引起骨痛的治疗。又如188Re标记胶体进行实体瘤的放射治疗。③肿瘤放射免疫显像和导向治疗的研究继续筛选合适的单克隆抗体,包括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寻找具有高亲和力、标记稳定的抗体。④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种子治疗”是国际上流行的肿瘤治疗新技术。用于肿瘤切除术后可疑转移病灶的包埋植入,可杀灭肿瘤转移细胞;用特殊的“枪”射入前列腺癌等实体瘤,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无须外科手术。我国刚引入一条生产线生产该项产品。我们将通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对该'种子'的植入方法,植入剂量,有效射程,病理改变,治疗效果等进行研究,并逐步试行在临床应用。
2)中枢神经受体的研究和脑瘤的PET研究:在以往多巴胺受体、苯妥英钠受体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攻关:① 99mTc-Trodat-1受体与帕金森氏病关系的研究。② 脑瘤的PET研究。包括18F-FDG,11C-蛋氨酸等的脑瘤PET显像研究。结合脑血流灌注显像,充分发挥PET脑功能显像的优点。
3)心肌活力测定和心肌代谢显像、受体显像的研究:①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继续努力完成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剂的产业化过程,寻找资助以上报新药。②心肌18F-FDG糖代谢显像研究。③推广心肌活力测定在临床广泛应用。④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国外近年来有报道运用放射性核素照射的方法来防止冠状动脉术后冠脉再狭窄。我们将对核素的选择,辐射剂量,时间,方法,冠状动脉壁的破坏程度、再生情况等进行研究。⑤心肌肾上腺能受体显像研究。目前较为成熟的心肌受体显像剂仍是123I-MIBG,我们宜在进行心肌脂肪酸显像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心肌肾上腺能受体显像剂的研制和临床前药理和临床试用。
4)4)图象融合的研究:这是当前国际研究前沿,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核医学的图象以功能影像为主,与其他形态学研究相结合,进行图象融合,可提高医学影像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PET/CT/MRI多模态多靶点显像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基础研究》,编号:81271608,起至年月:2013.01-2016.12。项目负责人:石洪成(60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转运蛋白特异性配体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PET显像研究,编号:81471706,起至年月:2015.01-2018.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70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肿瘤预定位策略用于肝癌的PET显像研究,编号:81201130,起至年月:2013.01-2015.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23万)
4)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适用新型技术推广项目:SPECT/CT融合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编号: 2013SY008 ,起至年月:2014.01-2016.12,项目负责人:石洪成。(50万)
5)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PET显像剂18F-erlotinib的研制及用于预测肿瘤EGFR基因表达状态的初步研究,编号: 13ZR1439200, 2013.07-2016.07,项目负责人:修雁。(10万)
6)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Bevacizumab-DNA及F-18-c-DNA体系用于肝癌的PET显像研究,编号: XYQ2013106,起至年月:2014.01-2016.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60万)
7)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特征形貌纳米颗粒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及PET/CT疗效评价研究,编号:13PJ1401400,起至年月:2013.09-2015.8。项目负责人:程登峰(20万)
8)复旦大学关键岗位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编号EZF152505。项目负责人:程登峰(50万)
9)复旦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F-18标记SP94多肽用于肝癌的PET显像,编号:20520133488,起至年月:2013.01-2015.12。项目负责人:程登峰(30万)
10)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开发项目:99mTc-Glucarate在肺癌SPECT显像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程登峰(1.1万)
11)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面上项目:18F-FDGPET/CT动态血流及标准摄取值测定与肝细胞癌病理学分级相关性研究,编号:M20140367,项目负责人:李蓓蕾(60万)
四、教学与人才培养:
核医学科作为复旦大学的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承担了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留学生等核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时作为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点,为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2010年起成为国家首批住院医师培训专业基地,参与修订了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大纲(核医学专业),每年承担20余人次的住院医师培训任务,为各专科临床研究生轮转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训练基地。在临床培训中狠抓“三基”,同时特别重视临床思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积极引导住院医师参与临床科研活动。强调换位思考以及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山精神。每年为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提供专科培训。
在继续教育方面,开办多期不同研究方向的全国学习班,早期的“全国同位素学习班”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核医学人才,其中多数已成为全国各地核医学科的领军人物。近年来核医学科连续多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SPECT/CT临床应用与进展”学习班,以大量翔实病例,详细介绍了中山医院应用SPECT/CT的临床经验,得到了广大学员的普遍认可,为核医学新技术的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院举办临床科研各类讲座,与此同时,科室每年会选送1-2名硕、博士生赴美、欧等国际一流学术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培训,密切的科研交流使得科室的学术与教学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门诊地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楼
门诊时间:参见专家学者列表
病房地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八号楼底楼核医学科(徐汇区枫林路180号)通信地址: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八号楼底楼核医学科
联系电话:021-60263357(PET分子影像中心)
021-64041990-2470(ECT、BSGI、核素治疗)
网站地址:http://www.zs-hospital.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