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始建于1990年1月,2009年根据卫生部要求更名为重症医学科。科室以承担全院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与治疗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学科。目前科室设有开放床位20张,年收治病人千余人,医护共5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7人。护士4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8人,护士21人。技师1人。所担任的学术职务有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云南医学会常务委员、云南省重症医学分会首届主任委员,云南省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3个国家级专业刊物编委。荣获科室参加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3项,参编书籍6部,其中全国教材3部,专业指南1部。获云南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4项,目前还有2项省科委课题正在进行当中。主要研究方向多脏器功能不全,近5年发表论文20多篇。获省级重点项目科研资助45万元。先后培养研究生40余名。2010年荣获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
科室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医疗服务作为永恒追求的目标,拥有经过严格训练、一流水平的医疗和护理专业队伍,集中了全院最先进的监测治疗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连续动态的生命机能监测。主要收治全院各手术科室围术期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为其进行24小时持续监测,随时捕捉到病人病情的变化,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救治,使其加快康复,缩短住院总天数,节约医疗总费用。在容量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危重病人的免疫调理、营养支持、强化胰岛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机械通气策略,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防治等方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特色。先后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新的诊疗技术,如规范的镇静与多模式镇痛;开展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床旁B超的应用,实现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引导动静脉穿刺、血栓监测、肠内营养时胃残留量的监测。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抢救危重病人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科室是云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危重病治疗抢救基地之一。
目前建立了重症医学临床模拟培训室,拥有最先进的模拟人及模拟模型,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病人和真实场景,使学生和临床医师能够在非常逼真,标准的病房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急,重病人”。已模拟培训医生80人次,学生50人次,护士30人次。进修医师30余人,为全省乃至全国多家医院开展ICU提供了人才支持。
科室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医疗服务作为永恒追求的目标,拥有经过严格训练、一流水平的医疗和护理专业队伍,集中了全院最先进的监测治疗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连续动态的生命机能监测。主要收治全院各手术科室围术期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为其进行24小时持续监测,随时捕捉到病人病情的变化,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救治,使其加快康复,缩短住院总天数,节约医疗总费用。在容量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危重病人的免疫调理、营养支持、强化胰岛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机械通气策略,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防治等方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特色。先后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新的诊疗技术,如规范的镇静与多模式镇痛;开展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床旁B超的应用,实现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引导动静脉穿刺、血栓监测、肠内营养时胃残留量的监测。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抢救危重病人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科室是云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危重病治疗抢救基地之一。
目前建立了重症医学临床模拟培训室,拥有最先进的模拟人及模拟模型,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病人和真实场景,使学生和临床医师能够在非常逼真,标准的病房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急,重病人”。已模拟培训医生80人次,学生50人次,护士30人次。进修医师30余人,为全省乃至全国多家医院开展ICU提供了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