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
科室简介
1993年新生儿科成立,是国内妇幼保健院成立最早的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之一,1995年被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 ;2006年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广东省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08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并获青年文明号称号;2009年获省级五星级青年文明号、南粤巾帼文明岗;2011年获国家级巾帼文明岗。开放病床位260张,业务用房面积4500平方米,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新生儿专科之一。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3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7人,硕士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已毕业21名;省级以上专科学会担任常委以上职务7人,其中主委2人,副主委2人。
科室目前是广东省三十三个医学重点专科中唯一的儿科方向重点专科,同时也是广东省卫生厅命名的广东省新生儿ICU质量控制中心及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年收治病人四千多例,外科手术四百多例,临床服务能力居广东省前茅;下设二十三个新生儿护理抢救分中心,年转运病人一千余例,辐射能力强;在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中,评为优秀病房(广东省内儿科系统唯一一家);并于2010年通过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终期评审验收。科室还是广州医学院儿科学专业硕士点,是中山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本科教学基地;连续10年承担国家及省级新生儿专业继续教育项目;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医院的新生儿医护人员进修500余人,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新生儿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基地,近五年已承担省部级课题12项,厅局级课题21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1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成果奖励1项,中国妇幼保健事业成就奖-妇幼营养与保健科研奖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每年都派医护人员赴国外进修学习并定期举行学术交流。
科室现有越秀、番禺和海珠三个院区,科室配置先进的转运及抢救设备,包括新生儿专用奔驰救护转运车,多功能转运暖箱,专用进口呼吸机,鼻塞CPAP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血液持续置换装置,视频眼底镜,床边X光照片、床边B超、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新生儿胃食管PH值检测仪,转运呼吸机,转运暖箱,转运监护仪以及床边听力筛查仪等设备。
科室设有呼吸专科、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专科、脑损伤专科、营养遗传专科、新生儿心血管专科、感染专科、黄疸专科、新生儿外科专科等,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持续血液置换、新生儿纤支镜、新生儿腹膜透析治疗及体疗和新生儿捏脊治疗;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持续肺动脉高压、重度缺氧缺血脑病的亚低温治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脐静脉留置等技术。每年开展早产儿眼底筛查近千例,对部分少见的新生儿疾病如先天性肾病综合症,外胚层发育不良,肝母细胞瘤以及新生儿白血病有着独到的诊治经验。
新生儿科设有全天24小时门诊,并有配备转运暖箱和呼吸机的奔驰救护车,24小时待命前往全省各地转运危重新生儿,转运联系电话:020-61118760,86512505。
(一)呼吸专科
呼吸专科由杨杰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委员)担任负责人,共培养新生儿呼吸方向的研究生5名,已毕业2名;近三年,专科已救治呼吸系统危重疑难病近四千例。开展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近三十例。科研方面,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提纯及其与新生儿临床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粤科成登字20080034)已取得成果,专科获国家级、省厅级基金支持5项,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9篇,并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整体临床科研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专科自199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至2010年,已成功救治严重呼吸道疾病患儿数千例,成功率达95%;我院在国内最早开展危重新生儿主动转运,已成功救治危重新生儿一万余例,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分级呼吸支持策略是本科最核心的技术之一,目前开展了六级机械辅助通气方式:包括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鼻塞式辅助控制通气,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高频震荡通气。为了更好实施无创机械通气,专科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国家级专利:万用无创机械通气鼻塞,新生儿鼻旁吸氧管,现已转化为临床应用技术。极大的解决了早产儿严重呼吸暂停,撤机后辅助呼吸不足等临床难题。
新生儿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及呼吸道结构检查是新生儿呼吸专科治疗的难点。专科开展了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呼吸道病原取材及气道结构异常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二)脑损伤专科
脑损伤专科由常燕群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委)担任专科负责人,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名,在读研究生2名。专科主要致力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综合治疗与研究,治疗手段包括亚低温治疗,体疗,水疗,音乐及穴位刺激等。近三年专科共诊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00余例,神经系统疾病5000余例开展新生儿康复治疗达1200例。在随访研究中,总有效率可达到95%以上,远期随访疗效显著。承担科研课题2项,在国内率先开展早产儿胼骶体生长发育在神经系统发育预后评价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杂志上,专科已发表论文11篇。
(三)营养遗传专科
新生儿营养遗传专科由陈运彬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主任委员、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幼保健》编委)和尹爱华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副秘书长、《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担任负责人,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各3名,共培养研究生8名,已毕业5名;专科在研项目包括省科技厅科研课题(SPA法评价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骨密度的影响)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已完成新生儿胃肠道PH值测定诊治新生儿胃食道返流、新生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持续微量喂养、经胃十二指肠空肠置管对胃肠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早产儿)的临床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5篇,专利2项。
经过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已能熟练进行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参照国内外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早产儿营养管理规范,于199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经脐静脉、动脉穿刺术;颈内静脉穿刺术。深部血管留置技术的熟练应用,为早产儿顺利实施胃肠外营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至2010年已成功协助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在内的数万名新生儿的救治,其中体重最低650克, 单胎最低胎龄26周,多胎最低胎龄27周的四胞胎。内外科与影像科合作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减少了危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遗传诊断中心技术力量强大,具有先进的诊疗水平和设备,能够独立诊治线粒体疾病、氨基酸代谢异常、脂肪代谢异常等危重疑难病。
(四)新生儿心血管专科
黄水清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妇幼保健学分会常委)为心血管内科带头人,孙善权副主任医师(广州市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为心血管专科负责人,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及住院医师1名;相继开展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调转术的一期和二期快速大动脉调转术、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双调转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室缺和肺动脉狭窄应用Lecompte手术、永久动脉干修复(矫正手术和干瓣修复)、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矫正手术,系列Fontan手术,以及新生儿和小婴儿姑息性手术,本专科有相当水平的先心病诊断水平和诊断技术的内科医生和床边心脏超声(具有新生儿食道探头)、放射线(64排以上CT、或1.5T磁共振技术)等辅诊科医生,具有应付重大和婴幼儿、新生儿体外循环手术经验的麻醉医生、灌注师、监护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监护护士的专业队伍。
(五)感染专科
感染专科由赵长安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儿科学组委员)担任负责人;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2项,获得省级科技项目支持1项,发表相关论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院内感染专题在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作大会发言。
新生儿感染疾病的诊疗是我科的优势项目。根据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和药敏分析经验,参考北美及澳洲等抗生素使用指南,结合本院的实际,制定了“新生儿抗生素分级使用指引”,对院内常用抗生素建立合理的使用梯度。普通感染患儿按阶梯顺序选择药物治疗,严重感染患儿先按临床经验选择药物,及时根据药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极大的减少了二重感染和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每月组织质控科、临床科室、检验科以及药剂科,参与病原菌培养、药敏分析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总结分析,及时发现和了解病原学的流行趋势及药敏变化。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提高抗生素使用效率、减轻病人负担,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和实验室依据。
(六)黄疸专科
由张小庄教授主持,发表论文3篇,参加了全国新生儿黄疸多中心协助组组织的新生儿黄疸多中心临床研究、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广东省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黄疸的多中心对照研究;三年来已收治近五千例黄疸患儿,尤其以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主,治疗及诊断经验丰富,具有全面的实验室设备,能准确检测如血型不合溶血性黄疸、G6PD缺乏、婴儿肝炎综合症以及遗传代谢等病因,在治疗方面,拥有各种光疗设备,换血疗法技术成熟,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死亡率显著下降。
(七)早产儿视网膜防治专科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专科由罗先琼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为该亚专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各1名,已毕业研究生2名,在读2名。在科研方面: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筛查和干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共获课题资助8项,省级科技成果一项,中国妇幼保健中心颁发的中国妇幼保健事业成就奖-妇幼营养与保健科研奖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二十篇,其中一篇被SCI收录。早产儿ROP防治专科隶属于广东省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十一五新生儿重点专科和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的诊治专科,本专科从德国引进先进间接眼底检测视频成像系统,有资深眼科专家专门负责筛查治疗工作。2003年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工作,每年筛查早产儿超过1000例,病人覆盖全省各基层单位,于2009年开展床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激光光凝术。
(八)新生儿外科专科
俞钢主任医师(广东省小儿外科学会副主委)为新生儿外科带头人;发表相关文章19篇;对先天性畸形及手术开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获得科研课题3项。
该亚专科利用自身外科的优势,结合科研创新契机,在省级项目支持下完成了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机的研制,发表核心期刊5篇,整体临床科研实力雄厚。
截至目前,新生儿外科为上千例新生儿实施了外科治疗,形成了“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与新生儿早期治疗”模式,另外在全国范围内首推主动危重新生儿外科转运,这些措施的开展为急危重外科新生儿患儿的治疗赢得了时间,对于降低围产新生儿死亡率,促进优生优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肛门闭锁、腹裂、脐膨出等的手术成功率均在90%以上,先天性食道闭锁、肠闭锁等手术成功率均在80%以上,已成功开展一例胃代食管治疗食道闭锁手术,近三年胃穿孔的诊治成功率已达80%以上,已总结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手术已形成常规的手术,对阻塞性黄疸患儿实施胆囊置管冲洗引流手术及腹腔镜检查技术已成功治愈了多例重度黄疸患儿,成功开展胆道闭锁肝门空肠吻合术。新生儿肾积水的产前诊断与新生儿期的随访及治疗,成功开展了后尿道瓣膜、肾多房性囊性变、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输尿管远端狭窄闭锁等新生儿泌尿外科手术,以及骶尾部畸胎瘤、骶脊膜膨出、血管瘤、淋巴管瘤、腹部实性肿瘤等一系列手术。开展了小儿唇裂的新生儿期手术,达到了减轻患儿家属心理负担、改善喂养、防止畸形进一步发展的效果。
(九)特色服务
(一)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国外已经成熟运用于新生儿临床,2000年我院新生儿科成功将PICC运用于首例临床。PICC技术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长期静脉营养、及时有效的抢救用药和减少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PICC技术不仅在治疗上显示了突出的优点,还有着有效保护患儿外周血管组织,拔管后不留后遗症的特点,在我科每年应用率达100-12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
纤支镜1979年首次应用于儿科临床,近年来由于其大小和结构的不断改进,纤支镜在国外儿科临床的应用已很普遍,大量资料表明,纤支镜对婴儿和各种胎龄、体重的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科应用的适应症包括:1)诊断方面包括:小儿气道先天畸形、狭窄、异物、炎症等情况的形态学观察、病原学检查、组织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2)治疗方面:气道探查、气道分泌物的清理、异物取出、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等。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分安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3%。
总之,纤支镜检查技术具有适应症广、安全性高、结果可靠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我科数名专业人员已接受纤支镜检查技术的专科培训,现已成功开展纤支镜临床检查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将为广大呼吸道疾病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技术(转运系统)
我院于1993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全国最早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并提出“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和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的理念,十多年来共建立网络内医院133家,同时还将网络扩展到广西、江西及湖南等省,转运危重新生儿达1万余例,治愈率达到90%以上,真正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治疗成功率,区域性新生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4.41‰降至2.55‰,对广东省新生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4.43‰降至2010年的2.85‰的贡献率达16.2%。此理念已通过发表论文、举办国家级学习班等形式传播到全国,十余年来共有相关课题立项5项,发表相关论文25篇,“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新模式”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以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标志着我院的危重新生儿系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将此技术通过培训等方式推广到全省,同时以新生儿ICU质量控制中心为依托,进一步规范全省新生儿院前急救工作,要求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的医院都进行转运前评估,从硬件设备、医院新生儿科的技术力量到医护人员素质等,均提出严格要求,并规范转运记录,从而保证新生儿转运安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