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直门医院口腔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口腔科于1957年建科,历经近50年的磨练,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医、教、研全方位发展,具有较强实力的科室。
一、 医疗方面:
1957年建科时只有一名医生、两名护士,开设的门诊业务仅限于牙体牙髓病治疗和拔牙术。1977年开设口腔修复科,可制作胶联义齿、锤造冠、固定桥,此时人员增至医生6人、护士3人、技工2人。进入八十年代,口腔科的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1年开设了口腔中医粘膜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口腔粘膜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982年开设口腔病房,收治口腔粘膜病及颌面外科手术病人,共设病床10张。1986年又开设了口腔正畸科,专门治疗青少年及成人的错合畸形等病患。2007年口腔科迁至门诊五层进行改扩建,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布局合理,更为适合口腔医疗特点。至此,口腔科拥有口腔综合治疗台16台,同时拥有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中医粘膜科、口腔病房等独立科室,拥有医护人员23人,成为综合医院口腔科中规模较大和建制齐全的科室。
为了满足口腔医学发展的需要和口腔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近几年调整了科室结构,考虑到口腔粘膜病发病率低,病人难于接受住院治疗,口腔颌面外科病源少,病人择医性强的特点,加之医院的整体考虑,关闭了口腔病房,转而全力发展门诊业务。
目前,有合理的医疗人员梯队,口腔科现有医师16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医师6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4名。科室学术风气浓厚,注重继续教育,通过分批选送医生、护士到专科医院进行长短期进修学习,提高了科室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也提高了科室管理水平。该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力求保持诊断水平、治疗水平的先进性。各专业科室能胜任所有口腔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的常规治疗,尤其在口腔粘膜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颇具特色,在口腔中西医结合领域有一定影响。
该科历来重视医疗安全问题,在北京市较早购置了高压蒸汽灭菌消毒锅,并使用卫生机头,更换具有管路消毒功能的综合治疗台,实现了一人一机的服务承诺,真正保证了患者的利益。2007年口腔科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消毒间的合理布局问题,在硬件保证上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又着力解决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国际上,口腔医生感染性疾患发病率高,防护是个大问题。科室要求医护在操作中必须使用手套、口罩、面罩等防护用品,可以说,在口腔科进行的治疗中,患者是安全的,医生也是安全的。
二、 教学方面
该科从1980年起开始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本科生、台港奥班、七年制硕士生班的《中医口腔科学》教学任务。师资力量雄厚,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门诊见习、毕业实习,都有一套规范、严谨的教学制度。全体老师不断充实自我,注重教学法研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同时,较早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授课老师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1997年由该科教研室牵头,联合十所中医院校协编了由该校赵丽娟教授主编的《中医口腔学》教材,几年来,一直成为中医院校中医口腔教学的主力教材。除此之外,该科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两名,在职研究生一名,已毕业学生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 科研方面
该科自1990年以来,先后承担了校级、局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一项获校级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承担新药临床研究3项。
四、学科建设方面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口腔科,该科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口腔病治疗上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该科有三位医师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担任北京口腔医学会牙周专委会、修复专委会委员,担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
现有口腔综合治疗台16台,数字化口腔线机1套,自动口腔器械灭菌器3台,口腔种植机1套,棱光牙齿美白仪1台
口腔科近几年工作量
2008年:年门诊量28000人次,日均110人次
2009年:年门诊量30000人次,日均120人次
2010年:年门诊量33500人次,日均130人次
2011年:年门诊量35000人次,日均140人次
目前,有合理的医疗人员梯队,口腔科现有医师17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医师6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5名。硕士导师2名。
特色1、中西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及牙周疾病。尤其在中西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扁平苔癣、慢性唇炎、干燥综合征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特色2、疑难义齿修复,如严重牙体缺损的保存修复、利用残根残冠的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咬合异常的重建修复等。
一、 医疗方面:
1957年建科时只有一名医生、两名护士,开设的门诊业务仅限于牙体牙髓病治疗和拔牙术。1977年开设口腔修复科,可制作胶联义齿、锤造冠、固定桥,此时人员增至医生6人、护士3人、技工2人。进入八十年代,口腔科的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1年开设了口腔中医粘膜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口腔粘膜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982年开设口腔病房,收治口腔粘膜病及颌面外科手术病人,共设病床10张。1986年又开设了口腔正畸科,专门治疗青少年及成人的错合畸形等病患。2007年口腔科迁至门诊五层进行改扩建,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布局合理,更为适合口腔医疗特点。至此,口腔科拥有口腔综合治疗台16台,同时拥有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中医粘膜科、口腔病房等独立科室,拥有医护人员23人,成为综合医院口腔科中规模较大和建制齐全的科室。
为了满足口腔医学发展的需要和口腔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近几年调整了科室结构,考虑到口腔粘膜病发病率低,病人难于接受住院治疗,口腔颌面外科病源少,病人择医性强的特点,加之医院的整体考虑,关闭了口腔病房,转而全力发展门诊业务。
目前,有合理的医疗人员梯队,口腔科现有医师16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医师6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4名。科室学术风气浓厚,注重继续教育,通过分批选送医生、护士到专科医院进行长短期进修学习,提高了科室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也提高了科室管理水平。该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力求保持诊断水平、治疗水平的先进性。各专业科室能胜任所有口腔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的常规治疗,尤其在口腔粘膜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颇具特色,在口腔中西医结合领域有一定影响。
该科历来重视医疗安全问题,在北京市较早购置了高压蒸汽灭菌消毒锅,并使用卫生机头,更换具有管路消毒功能的综合治疗台,实现了一人一机的服务承诺,真正保证了患者的利益。2007年口腔科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消毒间的合理布局问题,在硬件保证上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又着力解决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国际上,口腔医生感染性疾患发病率高,防护是个大问题。科室要求医护在操作中必须使用手套、口罩、面罩等防护用品,可以说,在口腔科进行的治疗中,患者是安全的,医生也是安全的。
二、 教学方面
该科从1980年起开始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本科生、台港奥班、七年制硕士生班的《中医口腔科学》教学任务。师资力量雄厚,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门诊见习、毕业实习,都有一套规范、严谨的教学制度。全体老师不断充实自我,注重教学法研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同时,较早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授课老师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1997年由该科教研室牵头,联合十所中医院校协编了由该校赵丽娟教授主编的《中医口腔学》教材,几年来,一直成为中医院校中医口腔教学的主力教材。除此之外,该科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两名,在职研究生一名,已毕业学生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 科研方面
该科自1990年以来,先后承担了校级、局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一项获校级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承担新药临床研究3项。
四、学科建设方面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口腔科,该科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口腔病治疗上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该科有三位医师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担任北京口腔医学会牙周专委会、修复专委会委员,担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
现有口腔综合治疗台16台,数字化口腔线机1套,自动口腔器械灭菌器3台,口腔种植机1套,棱光牙齿美白仪1台
口腔科近几年工作量
2008年:年门诊量28000人次,日均110人次
2009年:年门诊量30000人次,日均120人次
2010年:年门诊量33500人次,日均130人次
2011年:年门诊量35000人次,日均140人次
目前,有合理的医疗人员梯队,口腔科现有医师17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医师6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5名。硕士导师2名。
特色1、中西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及牙周疾病。尤其在中西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扁平苔癣、慢性唇炎、干燥综合征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特色2、疑难义齿修复,如严重牙体缺损的保存修复、利用残根残冠的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咬合异常的重建修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