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文章
消渴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浏览次数:13016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9日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据消渴的临床特征,主要是指西医学中的糖尿病。
**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因素。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相关检查**
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明确辩证诊断。病情较重时,尚需查血尿素氮、肌酐,以了解肾功能情况等。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的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证治分类**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可选择内分泌科就诊
一、上消
肺热津伤症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宏数。
治 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天花粉、葛、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二、中消
1、胃热炽盛症
多食益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 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2、气血亏虚症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 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三、下消
1、肾阴亏虚症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 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泻火热。
2、阴阳两虚症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 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
**预防调摄**
1、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
2、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3、保持情志平和,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