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医院文章

糖尿病科普知识

浏览次数:16772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2日来源:上海东方医院

1.何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2.糖尿病临床症状

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3. 糖尿病诱发因素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1、感染 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 大多数I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

3、体力活动 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 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竞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4. 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所。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血糖浓度单位:mmol/l 


诊 断 条件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 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小时  ≥10.0  ≥11.1  ≥11.1

糖耐量受损 空腹 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 6.7~10.0 7.8~11.1 7.8~11.1

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 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 6.7   7.8   7.8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5. 糖尿病饮食禁忌

凡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饮食,均列为“禁忌”范围

① 禁食纯糖及各种水果糖,甜食、糕点、蜜饯等也不宜吃;

② 从严限制食用白薯、马铃薯、芋艿、粉条、果酱等食品;

③ 红小豆、绿豆等含淀粉较多,吃后应相对减少主食用量;

④ 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及煎炸的食物。

6. 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

一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早上吃好,是指早晨应摄入充足的营养,因为前晚上吃完晚饭后到第二天早晨这段时间已经很长了,体内所储备的能量已消耗殆尽。所以要进食营养充足的食物,如可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半个馒头加点凉拌菜就可以了。这样鸡蛋补充了蛋白质,牛奶补充了部分蛋白质和一些矿物质,馒头补充了碳水化合物,蔬菜补充了维生素,这样虽然简单却营养丰富而且合理。中午吃饱,指的是中午的食量可能稍大,营养可以更丰富一些,因为上午要从事繁重的工作,下午仍然要从事工作,所以午餐可以量稍大,且营养丰富一点,一些肉类食物宜放在中午食用。晚饭吃少,指的是一方面总量要少,另一方面要清淡,不宜大量食用肉类等含脂肪过高的食物,因为晚上一般活动量较小,这样利于控制体重。

二粗细粮搭配,肉蛋奶适量,蔬菜餐餐有

其中粗细粮搭配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吃一顿粗粮二顿细粮就可以了,单纯的只吃粗粮和只吃细粮都是不合适的,粗粮和细粮给人体提供的能量是不完全一样的。并且在食用的粗粮中宜选用易于消化吸收的粗粮,如玉米面、小米面、全麦粉等。而不易大量食用难以消化吸收的粗粮。细粮可选用白面、大米即可。但主食总量应适当控制,一般控制在250-400g即可,具体视病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活动而定。肉蛋奶适量,一般每天食用100-150g瘦肉即可,以鱼肉为,其次可选用鸡鸭肉,牛羊肉,同时每天可饮用鲜奶250g,放在早餐饮用,此外病人应适当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因蔬菜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每餐都应食用,但对于糖尿病人蔬菜的烹饪方法应当讲究一些,一般主张多用清蒸、清炖、清炒,少用煎烤烹炸的食品,以减少脂肪的摄入。

三每顿八分饱,下顿不饥饿

即每顿进餐量不宜过大,以到下次进餐不感到十分饥饿为度,若中间感到饥饿,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中间适当加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后,血糖明显升高,减少对病人的危害,亦不宜食用直接加糖的食品,以防血糖过快升高。

以上是比较简便的饮食原则,除此之外还有些问题和病人关系密切。一是糖尿病人是否可以吃水果,我们认为病人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少量食用水果,水果的种类以选择含糖量10%以下的水果为好,这些水果主要有:苹果、鸭梨、草莓、桃子、西瓜等。对于一些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山楂、香蕉、红枣尽量不用。同时注意,吃水果以白天,两餐之间为好,这样可能减少对血糖的影响。再者对于一些含脂肪较多的坚果,如花生豆、瓜籽仁、核桃仁、不主张大量食用,以免加重脂肪代谢紊乱,降低受体结合率。二是糖尿病人的饮酒问题,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人是应当禁酒的。若原本就有饮酒的习惯,一时难以戒除的,可以少量饮用一些干红、干白葡萄酒,不主张饮用白酒和啤酒。

7.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分类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包括:1磺脲类药物;2双胍类药物;3膳食葡萄糖调节剂;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5醛糖还原酶抑制剂;6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7其他药物。

1、胰岛素:胰岛素的分类据起效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目前常用的短效胰岛素有 正规胰岛素、人正规胰岛素、半慢胰岛素锌混悬液、赖脯胰岛素和门冬氨酸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有 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慢胰岛素锌混悬液和甘精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有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

2、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膳食葡萄糖调节剂、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和其他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非胰岛素降糖激素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分为三代,代包括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妥拉磺脲和醋酸己脲;第二代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波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第三代就有格列美脲。双胍类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膳食葡萄糖调节剂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有罗格列酮、曲格列酮和吡格列酮。非胰岛素降糖激素类药物有普兰林肽等。

8.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1过敏反应,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注射部位会出现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2低血糖反应;3胰岛素抵抗;4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5眼屈光失调。

2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偶见低血糖,可有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胃痛或不适,皮疹较少见,少见而严重的有黄疸、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咽痛、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出血、紫癜等。

3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胃痛、口中金属味等。有时患者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头晕和皮疹等。

4膳食葡萄糖调节剂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视觉异常、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瘙痒和荨麻疹等。极少数患者出现肝脏转氨酶增高,其程度较轻且为一过性,很少导致停药。

5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的不良反应包括:1贫血;2心血管系统反应;3神经精神系统反应;4低血糖反应;5胃肠道反应等。

6非胰岛素降糖激素类药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为常见,严重低血糖事件易发生于使用后3h内,患者还可出现厌食、呕吐、乏力和眩晕等。

9.治疗药物的选择原则

1早诊断,早治疗;

2据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选择药物;

3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选择药物;

4据发病分型及治疗选择药物;

5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6要个体化治疗并据病人的依从性选择药物;

7联合选药应优势互补;

8发生严重并发症时应对症综合治疗。

10.糖尿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是对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性预防,主要是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将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各种因素降至低。糖尿病的发生与热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减少热量摄入,养成“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米面不要吃得太精,多吃点五谷杂粮,此外每天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二级预防: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症、40岁以上肥胖及妊娠糖尿病等要定期检测血糖,以早期发现阴性的2型糖尿病即只有血糖升高而患者无明显症状及糖耐量受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糖耐量受损又称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经过饮食或药物治疗有可能转为正常,如果不加控制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三级预防:糖尿病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还能引起心、脑、肾、神经、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者死亡。三级预防即对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糖尿病教育等各种手段,力求达到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以大限度地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生推荐

张坚学 张坚学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神经卫生科

以情感障碍见长,性心理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障碍,一般心理咨询
高秀 高秀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肾病科

对治疗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
梁雨露 梁雨露 主任医师

上海东方医院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诊断和介入治疗、高血压诊疗等,胸痛胸闷疾病鉴别诊断和治疗。鼾症(打呼噜)的诊断和治疗(睡眠呼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