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文章

寨卡病毒疫情及防控措施

浏览次数:17621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3日来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寨卡病毒Zika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森林的一只恒河猴身上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在尼日利亚从人类身体上分离出来。2014年至2015年在巴西呈指数式增长,2014年167例,2015年2782例。近些年在非洲、美洲等地区有流行、大流行趋势。2014年以来,卫生组织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2015年,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3个南美洲国家先后向WHO通报发现多例寨卡病毒感染。2016年亦有爆发式增长趋势。


流行病学: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蚊媒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此外亦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诊断:疑似病例: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②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甚至死亡。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①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寨卡病毒;③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治疗:寨卡病毒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避免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发病周内,实施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检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预防: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病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机会。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医生推荐

陈龙 陈龙 主治医师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王斌强 王斌强 副主任医师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胸心血管外科

邓桂艳 邓桂艳 副主任医师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皮肤科

黄恒新 黄恒新 住院医师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