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医院文章
不嫌苦不叫累 随叫随到赢得患者信赖 她把病人当做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浏览次数:19191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7日来源:武汉市中心医院
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刚下班,只要病人有需要,一个陈文莉立马就到。无论患者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别家医院,如果情形紧迫,陈文莉都会出现在患者身边。
“面对病魔,医生与病人是在同一个战壕携手奋战的战友”,这是陈文莉一直在科室推行的理念,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门为患者复查
坚持六年
40岁的陈浩家住胜利街一元路附近,谈起6年来一直为他治疗尿毒症的陈文莉,心中瞬时涌起阵阵暖意。
陈浩从小爱打乒乓球,本来有机会进入国家级专业队,谁知18岁那年因意外导致脊椎严重损伤,高位截瘫。2009年,瘫痪在床16年的陈浩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后来病情恶化,整个人身形蜷曲、骨瘦如柴,找到陈文莉后被诊断需长期透析治疗。
考虑到陈浩情况特殊,每周来医院透析三次很不方便,在他病情稳定后,陈文莉为他做了腹膜透析置管手术,这样他可以自行在家透析,大大减轻了负担。
陈浩回忆说,置管手术前自己特别紧张,陈教授不断轻声细语地安慰鼓励他,手术室内空调温度较低怕他冷,陈文莉给他盖得严严实实;手术床硬了怕他躺着不舒服,陈文莉给他垫上软软的海绵,“那份呵护,就像母亲护着孩子一样……”
在家透析6年来,陈文莉经常上门给陈浩做复查;陈浩偶尔出现腿肿等情况,会给陈文莉打,“她总会耐心细致地告诉我该怎样调节饮食、注意什么。”
去年,陈文莉得知喜欢唱歌的陈浩在网上有几百万粉丝时,在肾病病友会上专门和他合唱了一首《哪里的天空不下雨,还协助他申请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橙心关爱”项目7000元资助,为其录制一张演唱专辑。如今专辑已录制过半,陈浩希望将盘专辑送给陈文莉。
抢救危重患者曾彻夜不眠
“陈教授是个蛮拼的人,为抢救濒危尿毒症患者,曾彻夜不眠。”武汉市中心医院血透室护士长张丽萍与陈文莉共事13年,对她非常了解。
张丽萍回忆说,2002年10月底,一名在汉正街打工的浙江籍26岁尿毒症晚期患者张强化名因全身浮肿、昏迷被送来该科室,3个月前张强因肾炎引起尿毒症,曾到他们科室做过透析,后因经济原因中断。
当时,那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全身浮肿得非常厉害,其父含泪跟陈文莉说,张强这次情况严重,多家医院都不收,“把孩子送过来是尽个心,不管治疗结果如何,都不怪医生!”
张父的话深深触动了陈文莉,她当即说一定会尽全力抢救。紧急将张强送进抢救室,陈文莉立即为他做了颈静脉插管进行透析。当晚,她不顾白天已累了,跟张丽萍一起守在ICU内。大约凌晨零时许,张强血压突然忽高忽低,心率也时快时慢,显得非常烦躁,陈文莉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随时调节透析参数。
“那一晚真是无比漫长,几乎每隔5到10分钟就要据病人状况调节一次,非常紧张。”张丽萍说,临近凌晨4点,张强状态才趋于平稳,陈文莉这才坐下来休息一下,当时整个后背湿了一大片。
当得知儿子顺利闯过险关,张强的父亲激动得老泪纵横。
接到求助
开车看望老病号
对于不少医务工作者来说,本就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陈文莉也不例外。
去年,已经下班的陈文莉刚准备回家,突然接到老病号王师傅的妻子打来的求助,说王师傅突然晕倒了,被送到家附近的医院,但是透析管好像出了问题,丈夫相信陈医生了,希望她能够过去帮忙看看。
虽然已经下班了,而且患者也不在自己医院,陈文莉完全可以让患者直接去找所在医院的医生,然而她并没有这样,而是立刻调转车头开往青山区。
因为从没去过青山,不熟悉道路,陈文莉一边开着导航,一边打问路,终于在当晚7点多找到了王师傅所在的医院。
陈文莉检查发现,透析导管并没有问题,只是长时间透析出现不适感让患者感到紧张,她轻声安慰王师傅不要紧张,王师傅慢慢地平静下来,在离开时,王师傅的妻子一个劲地说感谢。
多方面照顾
家庭困难患者
在临床工作中尽职尽责,面对有困难的患者,陈文莉也常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年前,一名17岁的单亲家庭男孩得了红斑狼疮,她号召科室人员捐款1万元,解决了其透析费无着落的难题;前不久,一名来自湖北农村的贫困尿毒症晚期患者来看病,查**脏巨大血肿,却一时难以筹齐治疗费用,她为其垫付了2000元;有瘫痪在床的尿毒症患者来医院血液透析不容易,她组织腹膜透析小组,坚持10余年上门为其免费进行腹膜透析护理服务;曾有尿毒症患者去世了,仍有家属专程到医院感谢陈文莉,感谢她多年细致的关爱和照顾……
陈文莉的付出,赢得了患者和家属们的爱戴,她里有几十名老患者,在寻医问药的诸多留言中,常常有许多嘘寒问暖的话,“陈教授,天凉了,你注意身体啊!”“陈妈妈,想听你的声音了。”
“一个医生,一个人说她好不算什么,所有的病人都说她好,说明她是真的好,信赖和依靠。”老患者朱运香这样陈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