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外科>惧站立,喜依托

惧站立,喜依托

症状名称 :
惧站立,喜依托
就诊科室 :
外科
相关检查 :
椎间孔挤压试验
相关药品 :
暂无信息

详细介绍

  • 介绍

    惧站立,喜依托:由于腰椎椎节间的松弛,患者多不愿长久站立,或是在站立时将身体依靠在现场可以借用依托之处,以减轻腰部的负荷。惧站立,喜依托是下腰椎不稳症的一种临床症状。

    下腰椎不稳所致的腰痛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观察表明:至少30%的腰痛患者的症状与腰椎不稳有直接关系,其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 病因

    除外伤性病例外,本病是一种逐渐发生、发展的慢性疾患。在一般情况下,将腰椎不稳症分为以下3个阶段:

    (1)早期退变期:即本病的开始阶段,以动力性不稳为主,故也叫功能障碍期。此时小关节囊稍许松弛,关节软骨可呈现早期纤维化改变。此时,如施加外力,可使椎体出现移位;但此期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即使有急性症状发作也可很快恢复正常。

    (2)不稳定期:随着病变的加剧,促使小关节囊松弛度增加,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变明显,并易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动力性摄片可见椎体异常移位。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在此阶段,不稳定节段最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

    (3)畸形固定期: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小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而使脊柱运动节段重新获得稳定,此时出现较为固定的畸形。病理检查可见小关节软骨退变已到晚期,纤维环与髓核中可有明显破裂与死骨,边缘可见骨刺。固定畸形及骨赘的过度增生常使椎管的口径发生改变,此时由于椎节不再松动,因此“椎节不稳”这一诊断亦将被“椎管狭窄”所取代。

    3.刺激与压迫症状

    椎间盘退变及椎节松动均可通过直接压迫马尾神经或是刺激窦椎神经而引起症状。相关症状在早期表现为动力性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理改变的发展及各种附加因素的作用而日益加剧。但后期一旦转为椎节增生性椎管狭窄,则原有的椎节不稳症状反而消逝,并逐渐被椎管狭窄症状所取代。

  • 预防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腰椎达到最大的活动幅度,预防腰椎过度负重。若在接近腰椎最大屈曲幅度时提取重物,即使是很轻的物体,都有可能损害脊柱的稳定结果。患者还应避免过度疲劳,因为疲劳会降低肌肉承载负荷的能力。急性期卧床休息有利于创伤性炎症的消退,亦可避免神经根及软组织结构的刺激和进一步损伤,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相关肌肉练习,提高脊柱的稳定性。腰椎椎旁肌在稳定脊柱方面最为重要,俯卧椎旁肌在稳定脊柱方面也很重要,俯卧位练习“燕飞”动作可有效提高腰背肌力量。但有时此种方法会增加腰椎负荷,某些患者会因腰痛而无法练习。此时可改变练习方法,取侧卧位,以下方的肘部支撑上身,腰部用力让腰部离开床位,使躯体呈一条直线,然后再取对侧卧位练习,亦可达到锻炼目的。此外,腹直肌和腹斜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锻炼腰背肌的同时应进行腹肌练习。

    理疗并辅以围腰或支具外固定保护。患者在下腰痛发作期间,除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外,理疗及外固定可促进创伤性炎症的消退。

  • 检查

    本病的诊断标准意见不一,作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重要意义:

    1.腰部交锁征

    由于腰椎不稳症常与其他腰椎疾病同时存在,因此,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且多无特异性,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腰痛较难区别,有时甚至毫无症状。当有反复急性发作且持续时间短暂的剧烈腰痛时,即应想到腰椎不稳的可能。腰部的不稳交锁现象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应重视。

    2.平卧后症状消失

     若患者处于活动状态时症状出现,检查时亦可有阳性所见,但平卧稍许休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则此种动力性改变具有诊断意义。

    3.动力性摄片阳性所见

    在动力性摄片的同时,测量椎体间的相对移位,不仅可对腰椎不稳作出明确的诊断,还可对腰椎不稳的程度从量上进行评价,亦是诊断腰椎不稳的主要手段和依据。作者认为,腰椎椎体间相对水平移位在屈伸侧位片上大于3mm及在侧弯正位片上移位大于2mm时,即应认为属于不稳定的客观表现。对腰骶关节的判定可增大1mm。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