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 健康资讯>临床护理 >ICU的历史及发展

ICU的历史及发展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互联网  

价值却无可置疑。ICU在我国是个非常年轻的事物,出现在我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在观念、还是设施上与国家相比均存在巨大的差距。1989年国家卫健委在其颁布的医院等级评审规定中,明确将ICU列为等级评定标准,充分表达了发展我国危重病医学和ICU的决心,无疑是对我国这一年轻事业的有力促进.

在ICU诞生以来的30余年间,ICU发展之快为医学史上所罕见。目前在西方国家,2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要求至少拥有一个ICU,有的国家甚至立法规定新建医院必须备有ICU建制。ICU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受到如此巨大的重视,是与其所取得的业绩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尽管目前ICU还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例如在收容、编制。管、耗资、社会效益诸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对危重病人的

在上述变化的推动下,50年代后期首先在内科系统建立了加强临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如冠心病加强临护治疗病房CCU,呼吸加强监护治疗病房RCU等。继而外科“术后恢复室”也在充分吸收ICU长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专科或综合的外科ICU,并逐渐取代原“术后恢复室”或作为它的补充。ICU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危重病医学的实践和发展。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宣告立。这表明,危重病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以及ICU作为危重病医学主要的实践场所已经成熟并取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

促进“术后恢复室”发生本的转变,更归功于对危重病人认识上的进步。现代病理生理学已经从整体上认识危重病人,这些病人虽然原发病可以各不相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循同一途径common Pathway导致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内脏器官的损害并危及生命。在这个阶段,不同疾病的治疗任务和原则是相同的。此外,现代医学分工日趋精细,在有力地促进某一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它们向专科以外的发展。这样,对于危重病人的治疗,其难度和要求已非一般临床专科能力所及,有必要将危重病人作为一特殊群体给予单独治疗和管理。

除了压力监测外,利用Swan-Ganz导管进行热稀释法测量心排量也远较过去染料稀释法简便易行。这些变化显着地拓展了临床监测视野和治疗能力,为危重病人治疗的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虽然很早以来人们即已认识到机械辅助呼吸对呼衰病人具有的治疗价值,但其笨重的体积、复杂的操作和有限的功能妨碍了其在病房的利用。然而在50年代以后,伴随科学进步,各种新型轻便的呼吸机相继推出。与此同时,循环系统压力和心电监测也不断改善,并研制出一系列能够用于病房的设备。其中,60年代末,由Swan-Ganz医师研制的气囊导向的肺动脉导管,更将过去仅能应用于实验室的一项循环监测和方便地应用到病人床旁。

1863年伟大的护理事业的先驱者南丁格尔就曾撰文提到,其时“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以后又进一步扩大到为失血、休克等危重外科病人开僻的“小房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直至本世纪20年代被命以“术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早的“术后恢复室”主要是为神经外科病人设置,此后各种专科及综合性的“术后恢复室”作为麻醉科或外科的一部分相继成立并很快普及。50年代以后,若干事件促进了“术后恢复室”向更高层次发展。50年代初,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流行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麻醉科医师携带呼吸器介入了病房的抢救工作,并获得巨大成功。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即已认识到了给予外科手术病人特别管理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daifu.com/article/7679.html

您也可以通过问大夫手机版访问: ICU的历史及发展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其他问题推荐